读《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有感 打印页面 首页 > 作文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读《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有感

互联网  2015-05-12  互联网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讲述了许多光辉榜样和时代楷模的事迹。这里面有许多正能量和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眼界。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本书就像是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读者,也许它的外表并不显露,但你一旦翻开就很难放开。读完这本书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篇的三位人物。
     一位是焦裕禄,他是光辉榜样。焦裕禄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那么他为什么被这么多人知道、了解呢?因为他的作为。焦裕禄1922年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本书就在家参加劳动。他当过长工、旷工,参加过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于194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62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河南兰考县当县委书记。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到任第二天,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面对重重的困难,焦裕禄领导人民群众抗灾自救。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
      1963年2月,县委成立了除“三害”办公室,又展开大规模的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的肝病已相当严重,但他仍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最终,在大家的坚持下,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
      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提的唯一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一位普通的领导,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走完了他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
       另外两位大家也不陌生,他们就是2013年度十大感动人物——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1978年,沈克泉意外的在贵州路边发现了3株已过了收割期却还在开花的野生油菜,从此沈家走上了研究杂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没有专业分析,又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这条路上有收获也有诋毁,沈克泉说:“搞科研就要吃的苦,耐得烦!”
        沈克泉把在外赚钱的小儿子沈昌健叫回家帮忙钻研油菜,那时沈昌健正过着富裕的生活,可是还是回来钻研油菜。1996年,一家人的生计就靠沈昌健和妻子农闲时外出做些小生意贴补。沈克泉弥留之际,将家人叫到床前:“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这遗言,成了一家人不倒的信仰!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如今,沈昌健应该还在那片油菜花田中奋斗着。
        我们要用这本书“教”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我们做人做事,做中国人,做中国好人,做对国家民族社会有益的好事,长久做下去,越做越成功,越做越开心。

/zw/cz/2/21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