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美国历史的演讲成功技巧
——马丁·路德《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什么能改变美国的历史,为什么能打动在场的25万听众?他的演说技巧有哪些?
第一个技巧是“比喻式议论”。
他把美国关于自由和正义的许诺比作一张“期票”,当黑人兑付时,“银行”就盖上“资金不足”的字样而予以退回。
这个著名的、影响深远的“比喻”,实际上概括了几百年来黑人的血泪史和几百年来黑人生活的真实状况。
这样意象鲜明的比喻,能够拨动集会听众的心弦,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第二个技巧是“对偶式铺排”。
每一层关键意蕴的表达,作者都设置了整齐的排比句来推进讲演的气势。
第三个技巧是嵌入“诗化式意象细节”。
为了使讲演词生动、形象、包含丰富的审美意象,作者的议论、抒情不是用空洞的排比句,而上在句子中嵌入一些细节意象。
如:在回答黑人什么时候感到满意时,作者说:“只要黑人被公路旁汽车旅社和城市旅馆拒之门外”;“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限于从狭小的黑人居住区到较大的黑人居住区”;“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供白人’的牌子剥夺个性,损毁尊严”;“只要密西西比州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纽约州的黑人认为他们与选举不相干……”,就决不会满意。
这里的每一句话中都夹带了具体的事件和具体的细节,于是这种议论性的语言就带上了形象的抒情、议论的色彩,不再空洞化。
第四个技巧就是“松紧适度的呼告”。
这篇讲演中的呼告手法值得大家好好体味,它并不从头用到尾,每当意义转折时,呼告句就及时地出来收束意义段和开启新的议论对象,使得“呼告”手法用得灵活而不是呆板。
相关文章:
I Have a Dream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