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定义、作用和要求 打印页面 首页 > 语文知识 > 语文小常识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朗读的定义、作用和要求

网友投稿  2023-03-30  互联网

朗读的定义、作用和要求

编者按:本文为系统资料,转载请先联系。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

书面语言是用文字静止地把意义反映在书面上,让人们用视觉来理解;朗读则是利用语音各种手段传情达意。让人们用听觉来理解。

但朗读不是机械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求朗读者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

朗读有什么作用呢?朗读在语文教学和宣传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

那么,朗读有不有什么要求呢?  推荐阅读:朗读必须把握作品的基调base/ying/9247.html 

答案是肯定的。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所谓正确,就是用普通话标准音朗读,不能用方言,不掉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字音。

流利,就是要读得连贯自然,不结结巴巴,不颠三倒四,不重复。

有感情是要在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根据感情线索的发展变化,恰当地运用语速,重音,停顿和语调等因素,准确地表现爱慕,憎恨,激动,感激,厌恶,欣喜,悲伤等不同的感情。

 

朗读不仅牵涉到音节的声,韵,调,还牵涉到句子里各音节之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恰当与否。这就是语调问题。

相关阅读普通话朗读的四种语调   普通话朗读重音分类 语调的种类和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zs/15/2023-03-30/5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