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2022-05-02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马说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9、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22、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