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则
庄子一则
作者:庄周 朝代:先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7、其:
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
思考与练习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2、 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答: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答: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答: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