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

2018-04-24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写作素材汇总10篇  1、音乐并非人类发明 如果告诉你,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音乐了,你一定感到不可思议。美国科学院生物音乐课题的负责人帕特里西亚最近研究证实:史前时代的鲸就在唱叙事歌、鸟儿在练合曲,”

写作素材汇总10篇

  1、音乐并非人类发明 如果告诉你,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音乐了,你一定感到不可思议。美国科学院生物音乐课题的负责人帕特里西亚最近研究证实:史前时代的鲸就在唱叙事歌、鸟儿在练合曲,那些叙事歌和合唱曲同今天的作曲家的作品相差无几。帕特里西亚说:“虽然鲸和人类的进化途径6000万年来并未相交,但鲸的歌和人类的乐曲却有众多相似的之处,这就证明了音乐出现在人类之前,根本就不是我们发明的音乐,我们只能算是这个‘舞台’的迟到者。” 比如说,那些会啼啭的鸟儿的啼鸣同欧洲一些作曲家创作出来的曲子何其相似。巧妇鸟的鸣啭几乎就是在重复肖邦《革命练习曲》开头部分。独来独往的鸫乌却更喜欢八度音中有五个不同音高的五音音列,就像弹钢琴时只弹那些黑键。

  2、春节守岁的由来 ①春节拜年的由来: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护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钉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堡餐后扬长而趣,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护相祝贺。 ②春节守岁的由来: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③鞭炮的由来: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④年夜饭各种吃食的由来: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亭宴会。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饯有了长面、短面,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当然,现在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 ⑤舞狮子的由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 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3、澳大利亚的课本 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本是“公用”的,按当地的法规,课本必须一届一届传承,直到不能用为止。即使某些内容过时了,也只能多几张修订的“活页”,而“活页”也要届届相传。学生放假都必须将课本交还给学校。 切实可行的措施比无数宣传更有效。回收用过的教科书,免费提供给后来的学生,能从小培养其勤俭自律与生态保护意识。既然澳大利亚这样富裕且林木资源充足的市场经济国家都能做到,我们借鉴此法来帮助穷困乡村的学生也不难吧?

  4、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在1967年提出了一个名为“小世界现象”的假说——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中间最多只隔着6个人,也就是说只用6个人就可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猛一听上去实在有些匪夷所思——难道说你——我们尊敬的读者——和恐怖大享本·拉登之间不是隔着千山万水,而是只隔着6个人吗!?乖乖,这距离可真够近的! 米尔格兰姆的理论对美国的大众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正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凯文·贝肯游戏”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发展出来的。凯文·贝肯,好莱坞的大明星,最有名的电影就是2000年的《透明人》。在这个游戏中,你只要填进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就会立刻显示出这个人和凯文·贝肯的关系,当然,中间最多只隔6个人。 但是在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严谨的证明,它只是一种假说,虽然屡屡应验,虽然很多社会学家都对其兴趣浓厚。现在,美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分别对此进行研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伊妹儿——来对“小世界现象”进行验证。 哥伦比亚大学的“小世界研究计划”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发送数千封伊妹儿,每封邮件你只能发给你认识的人,每次只能发一封,并让这些伊妹儿最终能够到达指定的接收者。然后研究者会对这些伊妹儿进行跟踪,观察它们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当年米尔格兰姆做实验的时候,他挑选了大概300个实验对象,目标人选只有1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对象则扩大到了几万人,目标人选也增加到了20个。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关系网把电子邮件成功地传到了远在西伯利亚的目标收件人。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兴奋不已,因为这些研究意义深远,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病毒还有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究竟是如何通过网络传播的。 在现如今这个数字时代,想要理解地球上的数十亿人中间不过隔着几步之遥这样一个概念似乎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说别的,只要看看那些电脑病毒的传播情况就知道了——一个“爱虫”病毒只要一天时间就可以传偏大半个世界,让无数公司的网络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而这些传播全部有赖于你电子邮件软件里通讯簿的那些地址。 “大家都知道不要随便打开不认识的人给你发的伊妹儿,”詹姆士·穆迪说,“如果能为整个网络中那些我们能信任的关系网画张地图的话,我们就会知道到底是谁在捣乱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