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与运用多种话题

2018-04-26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写作素材与运用多种话题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

  佚之狐乃狐,自知其力不足,国危之时,上谏“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获得伯乐之美称。他必知“烛之武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实力不足矣”,却有为救国而甘于奉献,有第一次施展才华的决心,必会退秦晋。但此事之前,佚之狐不用此人,怕的是失宠,畏的是失权。则佚之狐是狐也。

  烛之武乃虎,在深山“养精蓄锐”,在危难当前一跃而出。他具有虎的品格,为保其国,不畏生死,奋勇向前;他具有虎的性格:“果断,从多方向围攻”。烛之武是虎,是从高山冲下捍卫国土的虎。

  佚之狐:

  1.学会变通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许佚之狐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秦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2.佚之狐,其实就是那么“一只狐”。狐性太重,狡猾得很。可是偏偏这种人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推荐了一个人才。说不定还会有人说他是一个伯乐。如果他有这能耐,他干嘛不去秦国说服秦君。他也是贪生怕死的种。

  3.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与子犯的态度迥然不同。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子犯则请求晋侯下令进攻秦军。佚之狐显然是冷静的代表,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佚之狐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采取硬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子犯主动请求进攻秦国,显然对其中利弊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冲动极了,不明事理极了。

  4.做人要圆滑,不要太方正。懂得圆滑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取得成功。佚之狐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春秋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人更要懂得圆滑世故。你要知道你的命不是在你的手里,佚之狐荐烛之武一方面讨好了郑王,又保住了自己的命,还给了烛之武一个顺水人情。

  5.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佚之狐是一颗又老又辣的生姜,在他驰骋政场的几十年,官场的腥风血雨早已见惯,他深知怎样在刀光剑影中保全自己。所以在亡国之秋,没有十足的把握说服秦伯的他,寻找到了一只替身羊——烛之武,既可以在烛之武没有说服秦伯时明哲保身,又可以在烛之武成事之后得到伯乐之名。佚之狐,一只狐,一颗又老又辣的姜。

  6.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鹰,一只有远见的鹰。他才是最后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是伯乐。

  7.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为什么他不自己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我想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包票。稍有不慎者,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为什么现在才举荐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