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的作文素材
关于感恩教育的作文素材 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在”
爱其实就是我们的身边,我们并不缺少爱,缺少的只是发现它的双眼。每天早晨睁开双眼,我都会庆幸,今天我还活着,活着是多么地美好,世界上每天发生那么多的灾难和不幸,却没有一件落在我的头上,我活得很快乐。什么是幸福?想起非洲那么多的难民,突然懂得了吃得饱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比起那么先天性残疾或是智障,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健全的肢体和聪明的大脑,这也是一种幸福。那些天生残疾的人尚且没有埋怨老天的残忍和不公,仍然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而在不断地奋斗着,那么拥有健全的肢体,聪明大脑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怨天尤人呢?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爆发了美伊战争和轰炸南联盟事件。看着电视新闻里每天不断变化的战况,我感到很庆幸,庆幸的是我身在强大的中国,而非伊拉克或是南联盟,我们的国家保证着我的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敌的侵害,我用不着成天提防着导弹的袭击。路上遇到人民警察的时候,我会感到特别地亲切,因为是他们用辛劳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宁,让我不必担心歹徒的肆意侵挠。努力吧,同学们,为了我们国家的更加繁荣和富强,为了我们的母亲的强健和安康,努力吧!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够尽我们的全力了,即便不能取得成功,我们也将无悔!
父母如何教孩子懂得感恩
从成人身上,能探究到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我们发现,越成熟的成人,越懂得感恩,懂得爱别人,而越不成熟的成人,越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生命能否走向成熟,走向爱和感恩,和他小时候是否得到爱有很大的关系。
正常的孩子在小时候都不会主动照顾妈妈,这里我们要把照顾、讨好和爱区分开,讨好是为了改变生存状态。孩子极力想方设法地讨好妈妈,这是一种被掌控的心态,而不是爱。如果孩子习惯于讨好父母,那么内疚感会一直陪伴着他长大。
于爱来说,人的生命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0到6岁,儿童将双臂打开,毫无保留地向妈妈索要爱。这个阶段不能奢求孩子去爱你,除非你给他的爱质量很高,他会模仿你的模式去回馈别人。比如在幼儿园,孩子一哭老师便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会好的,会好的,老师爱你。”孩子浸泡在老师爱的模式中,于是他也学会了爱别人,这就是模仿之爱。如果孩子不懂得用爱的模式去对待别人,那一定是孩子没从成人那儿学习到。
第二个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爱,需要成长,必须把全部的激情和精力用于自我的成长中。如果孩子能按照正常的轨迹成长,7岁实际上是一个由内往外发展的年龄开端。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发现跟别人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我需要爱”,而是爱的流动——我爱你,你爱我,我能与你有情感的流动,这需要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里,孩子会特别在意和父母的关系,大量地需要父母的关心。以这样的模式度过六年后,孩子开始把注意力从父母那里转移开,从自我和与父母的关系中走出来,开始关注父母,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开始实施爱。
从13岁到20岁,爱的实施像桥梁一样,让孩子走向社会。这个阶段孩子会爱很多人,上电梯主动开门,父母难过时会抚慰父母,体现出爱的高尚品质。小时候没有受到压抑,得到爱的孩子,在青春期不会破坏性地逆反,而是懂得体贴关怀父母了。
因此,儿童早期对爱的索取,是为了爱的流动,为了通过爱与人连结,这不是教育,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是生命能量的连结。一旦连结后,爱就像空气一样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起来。
孩子年幼时与妈妈的关系就是情感能量的流动,流动实际上是走向了生命深处,领会彼此是相爱的。连结之中,爱形成了场域,将孩子包裹其中,感受爱。
连结是生命获取爱的本质方式,但当今有两个普遍的现象,一是有成人在的场合,孩子总不自在,习惯避开成人,这种普遍性说明在孩子眼里成人不友善。第二个现象是,孩子不跟人连结,不习惯跟人对视,而儿童天然就有跟人连结的本能,需要用眼睛看着别人,让爱在眼睛之间传递。这说明,孩子没有从跟成人的连结中获得爱,反而因为受到伤害而不再和人连结。这两个现象都指向爱的教育的缺失。
爱的教育表现在点点滴滴。首先,我们不能按照大人的要求来要求儿童,必须了解儿童,了解儿童在每个阶段爱的成长方式,这样才知道孩子的做法是合理的,而不再对孩子不耐烦,指责孩子。儿童和成人是两极,小朋友玩捉迷藏,每次都藏在门背后,让你反复地在同一个地方找到他,每一次被找到都会快乐地大笑。儿童热爱这个游戏,因为他还不知道妈妈就在门外面,要通过反复地确定,确定妈妈在那里,妈妈的爱也永恒地存在着,这是成长必需的东西。
儿童在生命的头七年主要发展情绪和感觉,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情绪,调节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到来时,不能用思维告诉他怎么做,而要在爱中让孩子的情绪流淌起来。获得爱的孩子没有逆反心理,自然就会关心别人,因为他的生活环境告诉他,什么是爱,什么是爱别人。这就是孩子从爱中获得的,而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做到感恩。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第一届“开心杯”全国中小学生心理自助征文二等奖KXB05071000066)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第一次听见欧阳菲菲的这首《感恩的心》,是在喧闹的大街上,这首如诗般的歌道出了我的心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我们将会觉得无比幸福。
我所在的补习班与聋哑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当我看见音乐组的同学与聋哑学生用手语打出《感恩的心》的时候,我惊讶极了,是命运女神的不公!他们生活在这个无声的世界,他们竟然能够以一颗感恩的心微笑着面对生活!我不禁为自己经常的埋怨而惭愧。
从我们呱呱坠地直至长大成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我们的成长,而我们几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过父母的爱?父爱总是如山般壮美,母爱则如涓涓细流,是他们无私的爱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是他们,以那无私的爱来保护着我们。
感恩与幸福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是啊!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但是,我们却缺少发现爱的眼睛,就像那豌豆上的“公主”,被“爱”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却仍感到有一颗豌豆的存在,如果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又怎能会感受到这一粒小小“豌豆”的存在呢?那些残疾人对生活都能够心存感激,而我们这些健全的人又怎能不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呢?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海伦?凯勒曾经问到一个风尘仆仆从远地赶来求学的人,“你在经过森林时发现了什么?”那个人回答到:“不就是几棵茂盛的树木吗?有什么好发现的呢?”但是,海伦?凯勒却并不这么认为,她说到:“你难道没有发现那色彩斑斓的花木吗?你难道没有听见鸟语虫鸣的声音吗?”她认为这个健全人的心灵并不健全,他是一个不善于发现美的人。是啊!那个人的身体虽然很健全,但却如同一个盲人,一个聋哑人,他没有用一颗感恩的心的面对生活,他不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