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成长作文素材
环境与成长作文素材精选 环境与成长作文素材精选 篇一:成长话题-成长:话题作文素材 成长话题-成长:话题作文素材 思路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快乐和烦恼 社会各界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 父母应该为”
于是,居里夫妇以真正科学家的人格,在贫穷和富有之间做出了永恒的选择。 古之良史
(职责和生命的选择)
春秋时,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景公。崔杼也自封为相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
但他对弑君之罪十分惶恐,特别是担心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于是他下令将专管记载史事的太史找来,说道:“昏君已死,你就写他是患病而亡。如果你按我说的意思写,我一定厚待于你,如若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罢,崔杼拔剑在手,杀气逼人。齐太史抬头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提笔而书。书罢,他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挥剑杀了太史。 按当时的惯例,史官是世袭的。于是,崔杼又召来太史的二弟说道:“你哥哥竟然不听我的命令,我已处决了他,今后由你来接任太史之职。你就写庄公是病死的,不然,那就是你的下场。”他指着太史的尸体,恶狠狠地说。他满心以为太史的二弟会慑于他的淫威而从命的。可是只见太史二弟冷静地摊开竹简,提笔写道“
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崔杼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二弟。
接着他又将太史的三弟召来,凶狠地说:“你两个哥哥都已经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改变写法,还能有一条活路。”但太史的三弟平静地回答:“按照事实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与其失职,还不如去死。”结果还是在竹简上照直而书。崔杼被气得七窍生烟,但最终怕惹起众怒,只好放了太史的三弟。
齐国的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要前仆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三弟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于是史书上便留下了这样的话:“周灵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终于将崔杼的恶行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而齐太史兄弟不畏强暴,前仆后继,秉笔直书的义举也永载史册,为历代所传诵。
人生的真谛
(人生只有一次选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果树上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
一个很大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伽利略弃医搞数学
(让孩子学会独立选择)
伽利略幼年时其父亲就发现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特别是数学能力显得格外突出。但是,父亲极力反对他学习数学,他认为搞数学维持不了最基本的生活,只有学医才有出息,因而希望伽利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但是,17岁的伽利略在学医时并没有中断研究数学的兴趣,相反,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厚了,从19岁开始,伽利略正式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后来,伽利略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同时,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摆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等。他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因而被人们誉为“近代自然科学之父”。
闻一多的赤子之心
(祖国和个人的选择)
诗人闻一多早年在美国留学时,眷恋万里之遥的祖国。他给好友写信:“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但是,不要误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他在两年半中读完了三个学年的课程。别的同学都忙于攻读学位,延长留美时间,他却提前回国了。
苏格拉底的死
(为了有意义的生而选择死)
“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一语,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申辩时说的。
这句话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们一生孜孜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他们停止这种寻求,或者寻求而不可得,他们就活不下去。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本身”。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他的罪时,他拒绝了。
他也许是哲学史上因为思想而被定罪并且为了思想而甘愿被处死的最早也最著名的一位哲学家。
过多选项的负效应
(选项过多干扰选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让消费者选择在6种果酱中挑一种,还是24种果酱中挑一种时,人们都愿意有更多的选择。可是,真正决定购买的时候,在6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们作出的购买决定,是在24种果酱中选择所作购买决定的10倍。
如果不是买果酱这样的简单消费,而是投资可以使人们获得收益的事件呢?研究发现,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表现并没有好太多。过多的选择使人们变得保守,不愿意为极可能获得的收益冒点风险。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采取一种简化策略,要么随便选一种,要么什么都不选。
比如,美国曾进行过一项关于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的研究。在美国,由于有政策的支持,选择参与这样的基金基本上都是有利可图的,不参加就相当于把到手的钱白白扔掉。研究者考察了647个公司80万名员工的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结果发现,当公司提供选择的退
休基金只有两种的时候,有75%的员工选择了参与;而选择有59种时,参加的比例就只有60%了。选择多了。似乎人们在有益的事情上反而糊涂了。
看来,太多的选择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意林故事
抉择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睿智的老人,村里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请教。有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要故意为难那位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人:“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