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中秋饮茶
作文素材:中秋饮茶 有中秋节的历史,就是有饮茶的历史。如果把这千年岁月当做一条长河,中秋的传统是一艘木船,而茶,则是船上的帆,两者相伴,驶过了遥远的历史。 自唐朝开始,就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宋朝,又”
在缅甸的婚俗中,还有一些与茶有关的风俗。例如,“苦茶待客”;缅甸崩龙族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夜晚小伙子们纷纷到自己所爱慕的姑娘家串门聊天。到女家后,小伙子请姑娘嚼槟榔,姑娘则以苦茶待客。闲谈要经过女方同意,不得冒昧进行,而且时间不可过长,约一小时左右,小伙子便要知趣告退。在缅甸罗族则有“饮茶离婚”的风俗。夫妻离异,先由村寨父老出面调解。调解无效,双方同到头人家中饮茶,支付茶资后即算离婚。离婚后财产的处置办法一般是,个人财物,物归原主;共同财物男女各半,或者是让主动提出离婚的一方放弃财产离开家庭。子女多随母亲,征得母亲的同意后亦可随父。
饮茶一般有什么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饮茶一般有什么礼仪呢?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不应大口吞咽茶水,或喝得咕咚咕咚直响。应当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尝。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以手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也不要吃茶叶。
西方常以茶会作为招待宾客的一种形式,茶会通常在下午4时左右开始,设在客厅之内。准备好座椅和茶几就行了,不必安排座次。茶会上除饮茶之外,还可以上一些点心或风味小吃,国内现在有时也以茶会招待外宾。
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了的做法,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
尽管不少国家有饮茶的习惯,但饮茶的讲究却是干奇百怪的。日本人崇尚茶道,作为陶冶人的性灵的一种艺术。以茶道招待客人,重在渲染一种气氛。至于茶则每人小小的一碗,或全体参加者轮流饮用一碗,不能喝了一碗又一碗的。
到中国茶馆里去寻访 民俗的外宾,越来越多了。在茶馆里遇上外宾同桌饮茶,应以礼相待。既不要过份冷淡,也不要过于热情,作到不亢不卑就行了。
清代饮茶文化
北京在来旗的老人一说起喝茶,一律都是香片,其实那也就是茉莉花茶。像老舍先生的《茶馆》里的老北京,有钱人喝的也不过是"小叶茉莉双薰"。所谓"小叶茉莉双薰",是江逝、安徽、福建的茶商将绿茶从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的运粮水道运进京,再经过北京茶局子密封,用茉莉花混在一起蒸薰,高级的选用嫩春芽茶,加茉莉花薰两次而得名的。
而穷人则只能喝"高末"了。所谓"高末"不过是筛选下来茶叶末。落魄的旗人弟子为了面子,出来到茶馆应酬时,美其名曰"高末".这就似邓友梅先生小说《那五》里主人公那五都伦落到每日三餐只能就咸菜下饭了,还跟人说这咸菜得点芝麻香油。凡事也得讲究个"谱"不是。
旧时旗人喝茶讲究酒足饭饱后来壶热茶,这茶得用滚开的水沏,而且茶还得闷一会再喝,掀开盖得见颜色,还要讲究个酽。这就像现在还有很多北京人喜欢以茶解酒,茶不酽当然影响"功效了".
清代满族从山海关入关,爱新觉罗氏入主北京。从关外带来的饮食习惯大多还是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马背上的民族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喝茶喜饮去油腻、助消化的浓茶、酽茶。而红茶、普洱茶正合其意,再有当年北京人都是喝井水,北方的地下水水质很硬,这样的水质来泡龙井、旗枪、瓜片之类恐怕不是明智之选。再说天冷时吃完油腻的东西再喝绿茶弄不好要腹泻。
而我国的茶文化的流传远自唐代,这一说法可以从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成套纯金茶具得到印证,而唐代茶圣陆羽所着的《茶经》至今还影响着我们。宋代的斗茶和简约质朴的茶具令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茶事发展到明代则达到了一个高峰。至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层面上。时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闽浙一带的功夫茶的影响力只能达到长江以南,而北方大部分地区饮茶仍继承了清代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南风日渐"北京人才慢慢接触到香片以外的绿茶、红茶、普洱茶。
说到普洱茶这二年的行情像坐了火箭一样,这一结果令许多老茶客深感意外。这一结果应该感谢香港同胞。当年为藏族同胞服务的西去的数百年茶马古道转而南下,流传到香江。洽逢"九七"香港一些茶商怕以往低价试进的普洱茶砸在手里,于是就在普洱茶的功用上忽悠了台湾同仁一把,也赶上台湾近几年经济不错,老百姓们也搭便车得上了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症。这样普洱茶消食去油的功效被神化了一把,等台胞们明白过来为时已晚,结果台胞们再接再励又忽悠了刚富起来大陆同胞一把,现而今的情景是普洱茶变成了人们的投资工具,与炒房、炒股有一拼了。
如今人们见了面问侯语己变成:"哥儿们,今儿喝的什么茶?呵呵!不会也是普洱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