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后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后的作用,而孩子对这类题似乎难以应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排比
? 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 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 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 典型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对偶/对仗
? 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 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 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代
? 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 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 典型例句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反问
? 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反问是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 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 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设问
? 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 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 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 典型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对比
? 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 判断要点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 典型例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反复
? 什么是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的句子。
?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双关
? 什么是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深刻印象。
? 典型例句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