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竞赛合卷(一、二)
1、下列那一项比喻不尽恰当?( )A、日记:心的轨迹,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B、词典:知识的海,学问的帆,书山上跋涉的樵夫。C、笑容: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
④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_________笔墨。
A.空白 偶尔 几乎 乱用 B.空缺 偶然 几乎 滥用
C.空白 偶尔 简直 滥用 D.空缺 偶然 简直 乱用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适当的一组是:( )
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______,在青青苍苍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傍晚,_____,转眼间,______,在幕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①千山初醒,朝云出岫 ②朝月出岫,千山初醒
③万山倾泻霞光,重峦映照夕阳 ④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
⑤太阳落山,霞光消退 ⑥霞光消退,太阳落山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9.“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 )
A、苏武牧羊 B、文姬归汉 C、楚汉相争 D、岳飞抗金
10、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谁的文章? ( )
A、文天祥 B、辛弃疾 C、范仲淹 D、苏轼
11、成语“半斤八两”中的“斤”和“两”是古代重量单位,其中一斤合现在的多少两?
A、六两 B、八两 C、十两 D、十六两
12、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 ( )
A、中榜人的名字 B、落榜人的名字 C、大山的名字 D、主考官的名字
13、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下列哪座城市? ( )
A、山东济南 B、山东曲阜 C、山东泰安 D、江苏徐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3—55题。
汉语“新词”漫议 雷 颐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 “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乌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节选自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
14.对文中划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15.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16.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