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

2017-12-12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高三语文要背,也要讲究技巧,首先从基础入手,整理了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对你复习有帮助,祝你金榜题名。  一.语法知识  1..实词  (1).名词  ①人或事物 ②时间 ③表”

  Example:

  ❶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❷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❸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必修三P54《师说》)

  ❹不拘于时,学于余。(必修三P54《师说》)

  ❺当其欣于所遇(必修二P29《兰亭集序》)

  5.被。

  Example:

  ❶君幸于赵王。(必修四P56《廉颇蔺相如列传》)

  ❷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Example:

  ❶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❷燕王欲结于君。(必修四P56《廉颇蔺相如列传》)

  ❸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⑦.比。

  Example:

  ❶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❷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❸师不必贤于弟子(必修三P54《师说》)

  ⑧ 和

  Example:

  ❶赵尝五战于秦(选修P85《六国论》)

  ⑨ 对

  Example:

  ❶更与何人说

  【于是】

  ①. 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Example:

  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❷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❸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必修四P56《廉颇蔺相如列传》)

  ❹于是余有叹焉。(因此)(必修二P35《游褒禅山记》)

  ❺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②. 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Example:

  ❶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必修四P56《廉颇蔺相如列传》)

  ❷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❸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Example:

  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❷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一)介词。

  ①.介词。和,跟,同。

  Example:

  ❶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必修一P22《鸿门宴》)

  ❷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 给,替。

  Example:

  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❷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选修P88《伶官传序》)

  ③. 比,和……比较。

  Example:

  ❶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❷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选修P85《六国论》)

  (二)连词。

  ①.连词。和,跟,同。

  Example:

  ❶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❷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①.给予,授予。

  Example:

  ❶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❷则与一生彘肩(必修一P22《鸿门宴》)

  ❸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选修P88《伶官传序》)

  ② 结交,亲附。

  Example:

  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必修一P16《烛之武退秦师》)

  ❷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P50《过秦论》)

  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选修P85《《六国论》》)

  ③对付。

  Example:

  ❶庞暖易与耳

  ④参加,参与。

  Example:

  ❶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④ 赞许,同意。

  Example:

  ❶吾与点也。

  ❷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Example:

  ❶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❷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❸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Example:

  ❶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❷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必修一P22《鸿门宴》)

  ❸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必修四P56《廉颇蔺相如列传》)

  ❹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Example:

  ❶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❷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⒃【则】

  (一)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Example:

  ❶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必修一P22《鸿门宴》)

  ❷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必修三P48《劝学》)

  ❸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❹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②.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Example:

  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❷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❸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必修二P32《赤壁赋》)

  ③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Example:

  ❶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必修三P50《师说》)

  ❷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❸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Example:

  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必修三P50《师说》)

  ❷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❸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④.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Example:

  ❶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❷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①.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Example:

  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Example:

  ❶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