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_出处_近义词_成语故事

2021-12-28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沐猴而冠【十二生肖成语】释义_出处_近义词_成语故事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书·伍被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

  8相关资料成都商报1月19日报道,该市青羊区一包工头彭建军临近春节,用1900元人民币买来7900元假钞发给工人。民工发现后,顿时陷入绝望。诗云:盼月亮,盼星星,民工最早拿“年薪”。一年到头流血汗,望穿秋水盼发薪。天各一方离骨肉,最思春节一家亲。工钱到手开口笑,去购年货傻眼睛。

  猴年未到,有人却玩起了沐猴而冠的把戏。

  一是本想彰显人之富有创意,结果被人多方唾骂。

  沈阳某动物园近日将猴子染成各种颜色,以招徕游客,当地有媒体盛赞其富有创意。可如此一“染”,不但像糟蹋人格一样糟蹋了“猴格”,而且染料刺激了猴的皮肤,扰乱了猴群生理信息的'传递,已引起诸多环保人士、动物保护主义者、动物学家的强烈反对。那自以为能赢得游客如织的创意,只怕真的是人不像人,猴不像猴,实乃沐猴而冠了。

  二是本想体现人之遵守规则,结果被人视为白痴。

  成都附近某景区最近出台了一个专门针对顽猴的“礼貌山猴行为准则”,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整治那些爱耍流氓、爱骚扰漂亮女游客的猴子。

  当地政府也许是受“法治精神”的启发,认为既然人要按规矩办事,猴子也得有个规矩。可是,用断食和鞭抽的惩罚性方式来规范猴群的行为,算不算违背自然法则、人性法则呢?就算满山猴子真的被驯化成了马戏团里的猴样,游客还会喜欢吗?顽皮之于猴,恰如险峻之于山,而“山猴规则”之于人,实乃沐猴而冠了。

  中国自古就有十二生肖,但很多人每到岁末,就开始戏耍生肖动物。百虎生威,千牛角斗,万马奔腾,的确蔚为壮观。可这种用强迫方式“组织”起来的壮观,不是对生肖的尊敬和保护,而是对生肖的亵渎和摧残!

  在这个物种灭绝极端加速的时代,生肖本该有了新的寓意,那就是提醒人们爱护动物,并且不仅是生肖中的动物。龙是没有了,但我们绝不希望其他生肖也只剩下一个符号!是生命,都会有灵性。可上述新闻中的主角,表面对猴的关注其实是无视猴的灵性,结果显得沐猴而冠。

  《史记·项羽本纪》:“韩生劝项羽都关中,羽曰:‘吾闻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乃烧宫室都彭城。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用“沐猴而冠”讽刺人类的装腔作势与自欺欺人。后天就是猴年,一句轻松的祝愿:猴年也别沐猴而冠,十二生肖年都别沐猴而冠。[2]

  9出处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史记是伟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各种史书的优点,建立了全新的体系。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司马迁在运用口语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论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10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