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较常见的歇后语

2018-11-23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生活中较常见的歇后语  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生活中较常见的歇后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姜太公钓”

生活中较常见的歇后语

  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生活中较常见的歇后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猫哭耗子——假慈悲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打破沙锅——问到底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生姜——老的`辣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聋子的耳朵——摆设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四两棉花——免谈(弹)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拓展知识】

  歇后语的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例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例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例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例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例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例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了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