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2017-08-04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按兵不动成语故事1【成语】:按兵不动【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解释】: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赵简子摇摇头说:“卫灵公敢于断然同晋绝交,一定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史默为人一向思虑深远,他没有如期归来,可能是发现了什么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打听。出兵之事,等他回来再说吧!”

  过了很久,史默回来了,他讲述了卫国的近况:“卫灵公现在任用忠臣,废黜奸臣,深得民心。为了激起国人的愤怒,卫灵公宣布:‘晋人已经命令我国,凡有姐妹女儿的人家,都要抽调一个去当人质。’他还抽调一批宗室大夫的子女,准备送往晋国。卫国的百姓听了,怒吼道:‘让晋国来吧!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打回去’。卫国现在贤臣很多,民气可用,想用武力使它屈服,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元帅当三思而行啊!”

  赵简子听了,立即下令三军按兵不动。他还亲自向晋君面奏,取消了袭击卫国的计划。

按兵不动成语故事5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春秋末期有一个小国家——卫国。卫国长期受晋国的压迫,只好投靠齐国。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大怒准备讨伐卫国之前,派大夫史默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半年后,史默才回来。史默认为依靠武力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于是,赵鞅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

  1 按兵不动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2 按兵不动材料

  【发音】àn bīng bù dòng

  【出处】 1、《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动。”

  2、《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3、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

  【解释】按:止住。使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近义词】按兵束甲

  【反义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成语举例】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