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成语故事

2017-08-14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1【成语】:抱薪救火【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解释】: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史记·魏世家》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

  【相近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示列】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抱薪救火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6

  抱薪救火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末年,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伤亡惨重。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

  1、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2、抱薪救火的寓意

  面对着强秦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质,一味地只知道妥协退让,割地求和,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无疑是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只会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惨剧。这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只会使灾祸继续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3、抱薪救火材料

  【发音】bào xīn jiù huǒ

  【出处】《史记-魏世家》

  【解释】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薪,柴草。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举例】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7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8

  抱薪救火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薪:柴禾。

  战国时期,七雄鼎立。魏国地处中原,背靠秦国,成了各国诸侯霸主要想统一和兼并别国的必争之地。后来,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自秦昭王起就采用魏国人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地攻打邻国。公元前275年秦国军队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城下,魏王被迫献出一些土地请求讲和。

  公元前273年,秦国再次向魏国进兵。魏国将军段干子被打怕了,不敢抵抗,就建议魏王再把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割让给秦国求和。这时候,正好合纵抗秦的倡导者苏秦的弟弟苏代在魏国,他向魏王进谏说,段干子割地求和的建议,是一个亡国的坏主意。如果魏国老是把土地割出去,秦国的胃口会越吃越大,这样一来,魏国离灭亡的日子就会不远了。接着苏代又打了个比喻:“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思说,割地给秦国求和,就好象抱了柴草去救火,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没听苏代的劝告,还是决定将南阳地区割让给秦国求和,结束了这场战事。但是秦国得了南阳,也并没有因此真的罢手,在其后的近四十年间,仍不断地强占魏国的土地。到公元前225年,魏国终于为秦所灭。

  后来人们就以“抱薪救火”这个成语,来比喻用错误的办法去消灭灾祸,结果只会使灾祸越来越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