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2017-09-14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1【成语】:脍炙人口【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

  公孙丑听完孟子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终于明白了曾参追思故父的一片孝心。

  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申出成语“脍炙人口”。

  ——《孟子·尽心下》

  【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原来指人人爱吃的美食,现比喻好的事物广为称赞和传颂,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

  【脍炙人口造句】《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妙语点拨】曾皙爱吃羊枣成癖,他归西后,其子曾参戒吃羊枣,以免睹物思人,招来感伤,足见其父子情深。本文借曾子之事揭明学问继承的关系以及知识普及的问题。继承古之制,就要选择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而不能选择只有个别人喜欢的东西,这就叫尽心知命。也只有这样尽心知命,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识。

  【近义】喜闻乐见、交口称誉

  【反义】平淡无味、嗤之以鼻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4

  【注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故事】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典故】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

  【释义】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作品等

  【相近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反义词】平淡无味

  【押韵词】猪朋狗友、草入牛口,其命不久、积日累久、低头倾首、狠心辣手、万劫不朽、箪食壶酒、逆取顺守、侈纵偷苟、黄钟瓦缶。

  【示例】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成语例句】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长诗 《琵琶行 》中所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

  ◎ 脍炙人口的 《罗米欧与朱丽叶 》一剧被不少音乐家选作音乐作品的题材 。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5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2 脍炙人口材料

  【发音】kuài zhì rén kǒu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反义词】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

  【成语举例】《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6

  【成语】: 脍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