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清明节谚语

2019-03-22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小学生清明节谚语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下面是关于小学生清明节”

小学生清明节谚语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下面是关于小学生清明节谚语的内容,欢迎阅读!

  清明节谚语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螺,抵只鹅。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清明前后寒十天。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清明晒得杨柳枯,十只粪缸九只浮。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无雨少黄梅。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清明响雷头个梅。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节的经典文化

  一、十个经典名称

  1、清明节,2、扫墓节,3、秋千节,4、踏青节,5、三月节,6、植树节,7、鬼节,8、冥节,9、聪明节,10、寒食节

  二、十种常用祭花

  1、白百合,2、马蹄莲,3、白玫瑰,4、栀子花,5、蓬莱松,6、排草,7、勿忘我,8、黄玫瑰,9、红玫瑰,10、天堂鸟

  三、十种经典习俗

  1、祭祖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自此,清明扫墓始盛行。

  2、禁火寒食。禁火寒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为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后来,清明节取代寒食节,禁火寒食也就变成了清明的习俗了。

  3、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4、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另有说法: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人们插柳戴柳,有辟邪的功用。

  5、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6、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7、荡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8、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9、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至有唐一代,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10、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到了唐代蔚然成风,此后,宋元明清,清明斗鸡习俗久盛不衰。清明斗鸡习俗,至今仍存民间,以河南开封最知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