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谚语里的端午节

2022-03-10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民谣谚语里的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

民谣谚语里的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下面语文迷小编带大家看看民谣谚语里的端午节是怎样的吧!

  民谣谚语里的端午节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在我国流传很广的一首民谣,描写的就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的情景。在我国各地,像这样的民谣谚语非常多。这些描写端午节的民谣谚语,语言通俗洗练,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深长。端午又至,诵读吟唱这些民谣谚语,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独有的魅力。

  第一类民谣谚语描写的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特征。谚语“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说的是不到端午节,气温不稳定,棉被褥子还不能收起来;“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过了端午节,天气越来越热,棉衣就该收起来束之高阁了。还有一句“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晴”,形象地概括了端午时节多雨,晴天罕见的时令现象。“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写出了端午时节清风吹、杨梅红的景色。与之相关的是另一类民谣谚语, 如“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再如“端阳晴天,农家喜欢”“过了端午节,锄地不用歇”“掏钱难买五月冷,一颗豆子打一捧”“五月初五过端阳,吃粽插秧忙”等,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端午前后的农事活动。

  数量最多的`还要数表现端午习俗的民谣谚语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这些习俗也在民谣和谚语中体现出来。“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一首民谣写出了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三个习俗。“五月端午日头红,做个香袋巧玲珑”“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这几句民谣,描写的是端午挂香囊和喝雄黄酒的习俗。“五月五日续命缕”,旧时端午节有用五色线编成玉镯样的饰物拴系在手足腕部,称为“长命缕”。近代河南荥阳市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五毒鞋,五毒衣,五毒肚兜都备齐。五月节孩子穿身上,五虫见了忙逃光。绣蝎子,绣蜈蚣,绣蛤蟆,绣长虫,五虫绣到人身上,五虫见了都跑净。”语言质朴清新,形象地描述了端午节驱五毒的民间传统习俗。

  还有一类被广泛传诵的民谣和谚语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端午节的美好祝愿。如“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希望可以消灾辟邪。民谣《五丝线》:“五色线,戴脖上,一年到头保安康。五色线,样样全,五福临门保平安。” 更是借助民谣的形式,表达出老百姓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的习俗:

  划龙舟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悬艾草菖蒲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140]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