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习俗谚语

2022-02-28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关于龙抬头的习俗谚语  导语:农历二月初二,古称“春龙节”、“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古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节日,其中的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谚”

  老百姓过年,讲究个长长久久,圆圆满满。因此,从广义上讲,自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开始,就算过年了,到二月二龙(王爷)抬头,才算真正结束。比如陕北乡间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段民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了年过完。”对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不仅是苍龙“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开始。因为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因此,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习俗,即二月二要理发,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一天理发呢?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米饭称作“龙子”、春饼称作“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不同,过节的风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不仅寄托了人们的生存理想,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与此同时,每逢二月二老洞会起会之日,也就是村村社社送香火赛锣鼓之时。其实,各村各社送香火是主体活动,赛锣鼓是陪衬凑乐。然而在实际活动中,赛锣鼓却喧宾夺主地成了送香火的主要活动内容。每年二月二庙会之前,灞河两岸的锣鼓队就叮叮咚咚地敲起来,练起来。一直练到农历二月初二。到了这一天,灞河南岸的送香火队来了、灞河北岸的送香火队也来了。从早晨十点到下午两点左右,山上的,山下的送香火队伍一绺一串儿地朝着药王山簇拥而来。送香火队伍前边,有人抬着香蜡纸表,各样祭品。祭品后边,又有几人手持铁筒铳子,一路上“嗵、嗵、嗵”轰响,震得满山满岭颤动起来。再后边,几十面三角社旗,迎风招展。社旗后面,就是铿铿锵锵的.锣鼓队,一路海敲海擂而来。

  药王殿大院,实际是村村社社赛锣鼓的大赛场。赛锣鼓时,或一方敲罢一方又敲,或两家兵对兵,将对将地海敲起来。每逢赛锣鼓,药王殿上上下下,总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笔者一生经见到的最精彩的赛锣鼓,要数狄寨乡牛角尖的苏家伙。那年二月二老洞会,牛角尖村的锣鼓队进了药王大殿大院,几十名队员头裹蓝布扎巾,身穿蓝布宽腿裤,脚登青面白底大皂鞋,整齐划一,精神抖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小鼓手,看上去不过十岁左右。你看他,头戴红缨小帽,身穿蓝布开衩,脚登一双虎头鞋、浑身上下透出一股灵气。他敲起鼓来,两根系着红绸的鼓捶,上下飞舞,左右翻腾,有时如红燕展翅,有时如彩蝶对舞,一会儿敲得那么激越,一会儿敲得那么悠闲。从头至尾,铿铿锵锵,错落有致,一曲儿《乱八仙》敲罢,又来一曲《十样景》,一时间,喝彩声、口哨声把个赛锣鼓活动一下子推向高潮。接踵而来的踩高跷,抬芯子与唱大戏,又把老洞会推向第二个、第三个高潮。

  1、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2、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3、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4、引龙

  在山西,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5、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6、不能做针线活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