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作文
精选谚语的作文汇总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
精选谚语的作文汇总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谚语的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谚语的作文 篇1
据说以前没有天气预报,人们就靠气象谚语来预测天气,这不,我刚好找到一条“东虹日出,西虹雨。”,要验证这条气象谚语的快跟我一起来吧!
我从二楼向下望——呀!蚂蚁正在辛勤刻苦地搬家呢!说明——要下雨了。哈哈,果然天上狂风大作,闪电如一道金光闪过,接着就是一阵响彻云霄的惊雷把地上打了一个大洞,哎!拼啦!我打着雨伞,冲出芝芝小区狂奔向大马路……呼!终于到了大马路,我找到了自行车,出发!一路上好几道闪电在我身边刮过,我被吓破了胆……我终于到了罗山小区,我摸了摸泥土,有一股干燥的气息,石头还是那么黄,可以证明这儿没下过雨,为了验证,我跑去问了住在罗山小区的同学杨乐添,这儿下过雨没?他告诉我:“赵梓轩,我们这儿没下雨呀……”
我明白了气象谚语不仅是气象谚语,还是先辈们总结之后流传下来的,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谚语的作文 篇2
1、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2、夏至雨点值千金
3、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
4、不过夏至不热
5、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6、夏至无雨干断河 (贵)
7、夏至无雨六月旱 (湘)
8、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9、爱玩夏至日,爱眠冬至夜
10、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11、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12、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
13、冬至饺子夏至面
14、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
15、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16、夏至三庚数头伏
17、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18、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19、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
20、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21、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22、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
23、夏至下雨十八河 (湘、贵)
24、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25、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26、夏至无雨热 (川)
27、夏至狗无处走
28、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29、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30、夏至落,八月涨大水 (湘)
31、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32、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33、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34、夏至有雷三伏热
35、爱玩夏至,爱眠冬至夜
36、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37、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38、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
39、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40、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41、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42、芒种火烧鸡,夏至烂草鞋
43、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44、夏至无雨三伏热
45、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
46、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47、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48、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49、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浙)
50、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51、夏至不雨天要旱 (皖)
52、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
53、夏至闷热汛来早(.)
54、夏至无云三伏烧 (陕)
55、夏至馄饨免疰夏
56、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鄂)
57、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
谚语的作文 篇3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
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寻宝,学海泛舟。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谚语的作文 篇4
奶奶清朝末年(1907年)生于豫东农村。三岁丧父,九岁失慈。到我家后,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年年如是,长年不辍。她用纺花、织布积攒的钱置10亩地。10亩地上年年长出沉甸甸的麦穗、红扑扑的高粱。赶集的路过地头都会赞叹:“啧啧,多好的庄稼!”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逐渐懂事。那时,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我和奶奶一家8口便生活在太康农村,家境拮据。奶奶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让我们兄弟姐妹5个吃饱饭,就成了她整天揪心的事儿。那时节,粮食紧张,红薯是一种高产作物,太康农村秋季遍地都是红薯。家家户户见天喝的是红薯汤,吃的是红薯馍,就连我家用的醋,也是奶奶用高粱壳、红瓦盆自制的红薯醋。一家人没有一个不觉得“烧心”。我不爱吃,奶奶就说:“窝窝头,沾秦椒,越吃越上膘。”还说,“嫌饭吃没饭吃,嫌衣穿没衣穿,嫌媳妇打光汉(光棍儿)。”逗得我哈哈大笑,饭也吃得香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生产队按户头将白萝卜、红萝卜分了36份儿(当时全队共36户人家),然后抓阄儿。分萝卜的当晚,奶奶会拣了大个儿的,洗净,切丝儿,先炒了让我们就着红薯馍吃,并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有病不用开处方。”那时候,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奶奶无可奈何的解嘲,还是养生的秘诀。
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富有文采的谚语却影响了我的童年,乃至改变了我的一生。她比喻不多说话的人,就说“没嘴的葫芦”;形容一个人不会花言巧语,就说“嘴里噙块冰冰也化不出水来”;教育人不要离群儿,就说“独木不成林”,“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好,也要绿叶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就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卖啥吆喝啥”;当我对某一样农活有畏难情绪时,就说“眼怕手不怕”;日子艰苦时,就说“瓜不苦不甜”;她的“吃落生(花生)剥皮儿,听话听音儿”,“吃饭先尝尝,做事先想想”使我成熟;她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教我正直廉洁;她的“纸里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催我警醒。遇到挫折,只要想起奶奶的`“不吃黄连不知苦,事不经过不知难”,我便豁然开朗。奶奶的这些谚语,越品越觉得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