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海上灵光》

2015-05-31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我读《海上灵光》
燥热的午后,醒来,翻开昨天到的《海上灵光》,默默地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耳畔放的不是许嵩的歌。 一个半小时,便到了“那么也真真是不虚此行了”。 取“恬淡如菊”乃是文中许嵩提到的一句。 “你看,这两

       燥热的午后,醒来,翻开昨天到的《海上灵光》,默默地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耳畔放的不是许嵩的歌。
  一个半小时,便到了“那么也真真是不虚此行了”。
  取“恬淡如菊”乃是文中许嵩提到的一句。
  “你看,这两个恬淡如菊的家伙,匍匐的姿态如此的与世无争,每一撮茸毛都散发着和平的因子。”
  在取副标题时候,我犹豫了一下。一般都是用“读****有感”此类俗气的名称,可是我不知道《海上灵光》用“读”字是否恰当,而用“看”字似乎又“太轻佻”。
  罢了,省去动词吧!
  之前对希腊的印象便是“慵懒”二字,2009年的债务危机不过是在“懒人”的生活中抹上一层色彩。
  一直歆羡于大海,只有过一次在海边踩着沙的经历。
  又黑又浓的夜色,沙面并不平整,似乎每一步都能够提到沙子在吟唱。
  于是不忍踏足,静静站着,看海浪随机的“排”过来,在呼啸的海风中,肆无忌惮。
  大概我所能想到的,关于许嵩的希腊之旅,便是这里了。
  文化人总是不甘思想上的寂寞,思考上的荒凉。
  所以,可以欣见笔尖留下一些可以思考的情绪,若有若无。
  思考到深处,笔尖忍不住哗啦啦淌满整页,整夜。
  文中最为欣赏的是关于跟苏格拉底对话的场景。
   “你是谁?”
  “苏格拉。”
  “……底?”
  “就苏格拉,没有底。”
  “为什么你没有眼睛?”
  “因为已经不想在看到什么了。”
  “为什么我们会一模一样?”
 不知道是先有专辑《苏格拉没有底》,还是先有这段臆想的对话?
  我欣赏这种留白的对话。
  不需要把道理说得太长,像裹脚布一样又长又臭。
  不过我现在说了那么多,好像犯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错误。
   我更愿意希腊之旅看成是失踪之旅。
  就像我期待暂时的消失。
  不一定不顾一切,但是务求放逐心灵。
  这一点,我想许嵩也许并没有做到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