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4010字作文:概括:海宁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连续三届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全国第22位,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
交通:海宁交通便利,境内铁路、公路、水路内接外连,客货运输通畅。市内河港交错,连接京杭大运河;沪杭铁路横贯全境,二级站海宁站为沪杭铁路之咽喉;沪杭甬高速公路和320国道、杭州绕城公路越境而过;01省道横贯全境,东连上海金山直达浦东,西贯杭州钱江二桥。全市拥有通车公路336公里。2002年货物周转量99184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2906万人公里。
名人:海宁地灵人杰,名人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阁老),诗人查慎行,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漫画家米谷,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陶等一大批名人。众多品位高、影响大的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在为名人文化召开的各类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中,名人文化的研究已从宣传型提升到了学术研究的层次。
灯彩:海宁是观潮胜地,又是灯彩之乡,古镇硖石制作灯彩的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其融工艺、书画为一体,以精湛的针刺工艺而独树一帜,早在宋代就已列为贡品。其采用竹篦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一座灯彩少则刺一万多孔,多则刺二十至三十多万孔,可谓“万窗花眼密”,再配以现代照明技术,集传统“针、拗、结、扎、刻、画、糊、裱”技法与现代高科技于一体,光线透过针眼,构划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图画。 硖石灯彩不仅名闻江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及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奖章和奖状。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花灯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4年海宁市人民政府把硖石工艺社制作的两对宫灯作为礼品,赠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受到高度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