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非春

2008-03-09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分类:记叙文 共有条评论

独秀非春
2942字作文: 大年初一,驱车到江津市中山古镇。途经陈独秀当年在江津的旧居,准确的说是路过指示路牌,真正的陈独秀旧居在一处偏僻的山坡上,碍于行程安排,只是坐在车上晃了一眼旧居的方向。爸在旁边介绍说,

   1929年,又因多嘴被开除党籍。      1931年,他成为托洛茨基派组织中央书记。后又被他的托派学生开除出托派组织。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共产党针尖对麦芒,互相开战,互相唾骂,互相指责。但就是这样一个内战状态下,直到1936年中共被迫开始北行长征,这期间国共两党达成的唯一共识便是:      “严惩陈独秀!”      ——真是讽刺啊。          1937年抗战爆发,陈独秀被国民党释放,最后逃到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陈独秀的人生迎来最后凄苦的五年。      1939年,抗战后方移至重庆,周恩来和一群共产党干部特意跑到江津,苦口婆心来劝陈独秀去延安,并许诺给他更好的生活条件,被陈独秀一口回绝。      而后蒋介石也试图收买陈独秀,国民党几登陈独秀家门,均遭闭门羹,直骂陈独秀“老顽固”。      胡适劝他去美国写自传,他也最终还是待在江津直到老死。      独秀暮年,在江津只有一位老保姆陪伴,靠接受北大学生的救助过日。这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推翻自己先前所崇尚的一切,企图重新定位自己。他终于放弃政治改革之路,潜心研究语言文字学与托洛茨基派政治学说。      只是最后,陈独秀在一些政治评论中产生了偏见,但晚年的瑕疵并不影响陈独秀一生对中国的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并不影响他那一生的工成名就。          鲁迅晚年,面对不甘平顺的青年,他的劝告不是革命,也不是读书,老先生说了句大实话:“顶要紧的是,是银行里要有一点钱。”      这句忠告同样适用于陈独秀的一生。但如果没有他年轻时的读书与革命,鲁迅也许一生只是默默无闻的学堂教书先生,中国不知何时才能迈向白话文文学时代,中国共产党也不知何时能够建立,北京大学也不会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      但是一枝独秀不是春,陈独秀的一生都是这样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这样的人生结局,看者无不唏嘘。的确是意料之外,但又何不是情理之中。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