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眼睛”

2016-07-01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保护“眼睛”
人类,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看到赏心悦目的风景,会不由夸赞一句:“真美啊!”;见到某个有名的明星,就会心奋地大叫;淘到一件精致的小玩意,就会激动地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因此,眼睛成了评判

人类,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看到赏心悦目的风景,会不由夸赞一句:“真美啊!”;见到某个有名的明星,就会心奋地大叫;淘到一件精致的小玩意,就会激动地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因此,眼睛成了评判一切的准则。

  记得古人说过:“眼不见为净。”这句话成了现代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在生机盎然的春天,最夺人眼球的,不是漫山遍野的花朵,而是漫天而飞的各种包装袋;在游览完名胜古迹后,最引人非议的,不是巧夺天工的珍宝,而是成吨成吨的垃圾......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看不见这些污秽。可是,人们在破坏自然后,又不得不研究如何抢救自然。

大力扶持国产环保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工厂污水排放量、加强环境执法监督......“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总书记强调。

  自然创造了世界,所有花草树木都是他的眼睛。我们只有通过眼睛,才能看到世界的光明,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

  在我们后知后觉的察觉到时,早有人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巴西的库里蒂巴享有“世界生态之都”的美誉,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1989年,库里蒂巴开始实行“垃圾购买项目”。市政府用“公交车抵价券”来“购买”经过分类的袋装垃圾。1991年6月,“公交车抵价券”被食物取代,人们可以用可回收的垃圾进行交换。自此,库里蒂巴政府每个月拿出8万到9万雷亚尔的费用采购食品来换取市民手中的垃圾。如今,这个项目依然在继续,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来及回收问题,也为世界各个政府做出了榜样。

  最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不应该只在环境被破坏后感到惋惜,而应该拿出行动弥补我们造成的伤害。洗脸的水可以用来洗脚,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涮抹布,擦地板,然后这些废水可以再冲马桶;洗完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别小看这些水的重复利用,积累下来,仅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就可以节约一吨以上的水。另外,如果每月手洗一次衣服,那么每台洗衣机就可以节约用电,也就节约了发电的煤,同样也就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全国所有的家庭都能做到每月用手来洗一次衣服,减排的二氧化碳可达到68.4万吨,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当然,在积极创新的科技时代,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发明创造。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只要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 

  我们不能做自然的“败家子”,只懂得挥霍它给我们带来的财富。我们要用这双明亮的眼睛,发现新的亮点,借此保护其它稚嫩的“眼睛”,为它们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