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散星满人间

2015-09-29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提笔散星满人间
用一生来铸就诗文,用一笔来抒情言志,用一心来报国为民。 “轼”为车前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而苏轼以一《刑赏忠厚之至论》得欧阳修之心,声名便似春风一般拂过京城,家喻户晓。一阵噩耗瞬间化作泪水

       用一生来铸就诗文,用一笔来抒情言志,用一心来报国为民。
      “轼”为车前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而苏轼以一《刑赏忠厚之至论》得欧阳修之心,声名便似春风一般拂过京城,家喻户晓。一阵噩耗瞬间化作泪水,淡化了砚中的墨,伴随而来的又是恩师被迫离京,眼中的“和平世界”裂开了一道道深痕。
       柏树上的乌鸦叫得凄惨,一声声鸣啼多达数十声,笔端的情感被抓住贴上讥讽的头衔,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才令苏轼免于死亡,取而代之的是流落黄州》“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车莫涓长也。该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水清,人静,苏轼坐一舟上,内心种种不适可能犹如长江的沙土一样,久久无法溶于水,胸中的志向却从未扭曲、改变,如一颗星,散出光辉。“苏堤”一层层地搭建,希望一块块地累积。终于,在一个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一人望着长堤,是谁?是谁?是谁笑了?谁笑了!花甲已过,一叶孤舟送人去了远方。不死换来的即是孤独,踏上这荒凉的土地,他在想什么呢?他仍旧想到了国家,尽管弃苏轼于不顾,他依旧如一颗星,照亮了一方光明。
       一个人长途跋涉,一人问他:“你去哪?”“我去儋州见东坡先生。”
       天气燥热,苏轼前几秒在思考什么?再归途,却看不清前方的路,他中暑于路上,于归途中,永运的闭上了双眼。
       用痛苦来诠释一个人为国的贡献,用被贬的无奈来宽恕对朝政的怨恨,苏轼他,可曾倒下?
       用一世来确定方向,用一手来点亮夜空,用一星来燃烧生命,用一诗来惊醒后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