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三首梅花诗
解读红楼梦三首梅花诗
5456字作文: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由于李纹姐妹和刑袖烟在雪景联诗中联句较少,因此史湘云提出罚她三人另作梅花诗,以史湘云的刁钻,就以“红梅花”三字依韵而作。由于李纹的妹妹,也就是李纨的堂妹李琦不擅长写
总之,作者赋予了梅花更多人性化的感情色彩,更多人性化的思想情感,以拟人化的形式把梅花幻化成一个满腹心事,溢满相思之情的青春少女,以细致入微的笔法把红梅人性化的神态及心事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红梅花,而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青春少女。李纹的这首梅花诗新颖别致,在写法上很有创意,可谓是一种创新的写法,让梅花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并且把梅花的写法提升到了一个空灵的境界。如果前后结合红楼梦来读,这个少女应是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的妙玉。
咏红梅花
薛宝琴(“花”韵)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通过是虚写和想象,薛宝琴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来表现梅花的盛开,凭借一系列的联想和比喻来进行铺叙,全诗想象丰富而奇特,意境深远而空灵。
薛宝琴的这首依“花”作韵的梅花诗,首句便直奔主题,紧扣题目而写,“疏是枝条艳是花”起势很自然,很平淡,做到一目了然,但平淡之中却透出了新奇,可谓是别开生面。春妆儿女竞奢华,作者采用实写手法来表现红梅的浓艳,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已经不再是缀满了枝条的艳丽红梅花在争奇斗艳,而是在新春时节一群身着红妆的少女在皑皑白雪中竞丽比艳。
首联,疏枝上点缀着艳丽的红梅花,就宛如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一样,一个个呈现小儿女状,在皑皑白雪的新春时节穿着红艳的新装,一个个花枝招展,相互攀比谁的衣服更艳丽。在作者笔下,红梅花就宛如一群俏皮的小姑娘,可爱之极。薛宝琴的梅花诗首句,疏是枝条艳是花,也有可能是点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就是梅花以艳为美,而枝条则是以疏为美。
颔联两句,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余雪”和“落霞”是双关语,既是实写,又暗喻白梅和红梅。意思是闲静的庭院,蜿蜒曲折的回廊、槛外槛内始终不见白梅的影子,没有了白梅的踪迹,映入眼帘的尽皆是盛开的红梅,空旷的群山,溪流流经的地方也都进入人们视觉也都是盛开的红梅。
颈联两句,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作者以“冷”和“笛”来烘托和渲染梅花的清幽,“红袖”借喻女子,作者用“红袖” 来突出梅花的颜色。意谓清冷的红梅花听到红妆女子所吹的凄清笛声,也都仿佛纷纷被感染而随着清幽的笛声做起幽梦来了。游仙香泛绛河槎,绛河,即“天河”或是“银河”,作者用“绛河”,是为了突出梅花的颜色,泛,乘舟,槎,木筏,意谓红梅花飘落在银河,让银河都变成了红色,让泛舟路过的仙人也为之沉醉。
尾联两句“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意思是无论是红梅还是白梅,她们的前身都来自于遥远的仙境,只不过色相的不同而已。薛宝琴在对梅花进行点评的同时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薛宝琴的想象很丰富,通过一系列的联想和比喻,来渲染和烘托出梅花开放的盛况。但由于薛宝琴在大观园内众多才女中是年龄是最小的,且才思敏捷,诗品超逸,所以年轻心热的薛宝琴,难免天真烂漫,所以也把梅花比喻成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小女孩状。可以说红梅花在薛宝琴笔下是风华尽显,风骚无限。
薛宝琴的梅花诗联想丰富,情景如画,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梅花在薛宝琴的诗词里多次出现,在她新怀编的古诗里就有“不在梅边在柳边”之句,在她的柳絮词《西江月》里又是“明月梅花一梦,三春事业负东风”而红楼梦通过薛姨妈交代,她又是从小便由其父许配与梅家,其中有没有关联却不得而知。
当然三首咏梅诗是各有所长,各具特色,邢岫烟的梅花诗是如梦如幻,李纹的梅花诗的呈少女形态,薛宝琴的梅花诗是如诗如画。
三首梅花诗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写诗人的梦想和愿望,薛宝琴的梅花诗比前两首写得大气,渲染的气氛更为浓烈,气势和意境也最高,自然也和薛宝琴游历颇丰有一定的关系。当然由于三个写诗人的身份和经历的不同,而且思想境界的不同,因此在气势上就有所不同。
三首红梅花诗是层层递进,并且通过一系列明喻暗喻,拟人,双关,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竭尽全力去表现红梅花。三首梅花诗的作者都在竭力渲染红梅花,第一首是以入梦的形式来写,第二首是把红梅幻化为一个痴情少女的形态来写,第三首是以入画的形式来写。
三首咏红梅花都是广征博喻,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典故,把红梅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融入了一位写诗人的丰富想象,表现出三位写诗人的身份以及思想倾向。
三首梅花诗的尾联,作者都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总觉得这三首红梅花诗仿佛是向读者传递着这样一个社会信息,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对待梅花的态度上是枝以疏为美,花以红色艳丽为美,因此是扬红梅而抑白梅以及其它颜色的梅花,甚至是褒红梅的同时而有意无意贬低白梅等其他颜色的梅花,而对红梅却是大加赞赏。在那个时代,红梅是独领风骚,尽显芳华。三首梅花诗也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那个时代的社会信息以及社会的风向标。三首梅花诗同时代表着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点,说明当时的社会现状是人们喜好红梅,偏爱红梅。红梅得到了当时世人的青睐和重视,相反,白梅以及其它颜色的梅花反而受到了冷落和不待见,也就是说除了红梅以外,其他颜色的梅花根本入不了时人之眼。由于如此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红梅不仅被一群附庸风雅的所谓风流名士所吹捧,也相应的得到了一些跟风的文人墨客的争相咏颂。赏红梅咏红梅写红梅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时尚,因此人们多有种植红梅,培育红梅,当然也就有一些人为了迎合时人的喜好,把其他颜色的梅花砍掉剔除而改种了红梅,甚至对红梅的的枝条和颜色也是加以改造,当然还有的是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或手段而改变梅花的形态和颜色,使红梅的颜色更加艳丽,枝条更加稀疏,让梅花的颜色和枝条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自然也就相应地造成其他颜色的梅花面临绝种的现象,绝迹的境地,而红梅花在当时也是一枝独秀,自然梅花也是失去了它的应有的天然,当然梅花的天性和自然也遭到无情的摧残和扼杀,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的“罗浮”的梅花多以白色为主,因此才有了邢岫烟笔下的“霞隔罗浮梦未通。”
当然,三首咏红梅花诗不仅在表现三位写诗人的身份以及思想倾向,同时也是对妙玉的高度赞赏,通过咏红梅赞红梅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来赞扬了妙玉的不为权势所屈服。三首咏红梅花诗实际上是通过三人的诗词来称赞扬妙玉才高貌美与她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而红梅花是贾宝玉到栊翠庵里向妙玉讨来的,所以红梅花实际上就代表了妙玉。《访妙玉乞红梅》明是写妙玉,暗却是贾宝玉自写。当然从《访妙玉乞红梅》这首诗也最容易让人联想到贾宝玉的“来历”与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