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趣

2015-07-31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蝉 趣
夏日的傍晚,一场瓢泼的大雨过后,地面上流淌浑浊的泥水,头顶的天穹布满阴霾,苍莽的远山云雾缭绕,空气变得异常的湿润。我漫步于雨后的河岸沙堤,浏览眼前飘渺旷远的图景,如同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这时候,天



最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夏天放暑假的时候。我们经常来到村子中间的小河边,兴奋地跳下河里去游泳,在水里一玩就是好几个钟头。我们大声喧闹着,在清泠泠的溪水中尽情地嬉水,不是在深潭里练凫水,就是在河滩上漂激浪,或者到沙洲上找圆(甲)鱼蛋。每天都会为了寻找到新奇的刺激,搜肠括肚,冥思苦想,臆想出许多玩耍取乐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在河边寻找到无穷无尽的欢乐。

家乡的小河水流湍急,清澈见底;河岸上藤萝披拂,幽篁掩映。在蜿蜒曲折的沙堤上,生长着许多高大的枫杨树,如同擎天的巨伞,浓荫匝地,虬枝低垂,伸向宽阔的河面。也许是因为河面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的缘故,这些枫杨树低垂的树枝上,总是栖息着许许多多的蚱蝉,在不停歇地唱着悠扬的歌声。这些趴着唱歌的美丽精灵,自然激起了我们巨大的兴趣,撩动我们将其捕获的欲望。

我们特地跑到周围的山上,寻找到一种叫“练树”的乔木,剥下许多青褐色带有粘性的树皮,用来制作捕捉蚱蝉的粘胶。大家满头大汗地从山上下来,便一齐跳到清凉的河水里,七手八脚地鼓捣起来,在山石上将这些树皮捣碎,将其慢慢浸泡在溪水当中,用双手不停地拉扯,进行树脂的提纯加工,将树皮中的杂屑分离出去,留下带有粘性的白色树脂。然后,各人的嘴里含上一大口水,像吃口香糖一样,用牙齿用力地咀嚼这些树脂,经过反复地提炼,直到最后大功告成,制作成粘性极强的纯天然粘胶。不过,在整个制作树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必须在河水中进行操作,树胶在水中才会失去粘性。否则,倘若在陆地上制作这种树胶,极容易将自己的嘴巴或者双手粘住,使你陷入自我束缚的困境,处于极端尴尬的境地。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便来到幽静清悠的河湾,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每人手上举着一支长竹竿,在顶端敷上亲手制作的粘胶,开始相互进行捕捉蚱蝉的比赛。几个人高高地举起竹竿,专心致志地瞄准树枝上高声鸣叫的蚱蝉,迅速将顶端的粘胶轻轻地抵了上去。只听得“嘶呀--”一声,原本尽心施展歌喉的蚱蝉,发出极为惊怖的悲鸣,被树胶牢牢地粘住,在水面上束手就擒。就这样,大家频繁地出手,你来我往,弹无虚发,各显神通,将停留在树上低吟浅唱的蚱蝉统统捕获,成为自己的“战利品”。

关于小时候捕蝉的趣事,我们这些大山里长大的孩子,实在是信手拈来,不胜枚举,花上三天三夜的功夫也述说不完。当我后来读到唐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诗句时,便觉得其中所描写的意境,竟然就是我们曾经的过去,颇有同感和共鸣。至于捕捉蚱蝉的功夫,我们自觉与《庄子.佝偻者承蜩》一文中捕蝉的佝偻老人相比,除了使用的工具、采取的手段大体相同以外,捕蝉的水平也应该不相上下,毫不逊色,同样值得“业内”和外界人士褒扬一番。不过,两千多年前那位老人家捕蝉时所使用的粘胶,是不是和我们所制作的纯天然树胶同样的成分呢?抑或是面筋、蜘蛛网之类的东西做的罢?倒值得历史学者们去考究一番。

自古以来,蝉总是用轻快流畅的韵律,不知疲倦地为人类送来自然的赞歌,为大地增添浓厚的情意,无愧为 “大自然歌手”的美誉。人们对于清越悠扬的蝉声,向来发自内心地赞赏,并且常常借物抒怀,寄托自己清高逸世的情结。古代的许多文人骚客和诗词大家,往往都有咏蝉的传世之作,如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等,皆为咏物寄怀的精品力作。这些诗句的一咏三叹,寄寓了多少感伤而缱绻的情怀?读之令人荡气回肠,不禁让人掩卷深思。

然而,这些风华卓绝的古代诗人们,他们都犯下了一个认知上的错误,认为鸣蝉栖于高树,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是清高圣洁的象征。殊不知这些蚱蝉完全依靠吸食树枝的汁液来维持生存和繁衍后代,是地地道道的植物害虫,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清高和圣洁。他们所以会犯如此的错误,源于他们作为封建士大夫,缺乏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没有深入民间的现实生活,对蝉本身的生活习性不甚了解,所以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当然,他们在不经意当中所犯下的过错,应该得到理解和宽宥。

说起来,蚱蝉通身是宝,近年来特别受到青睐。其若虫羽化的外壳“蝉蜕”,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到树林里采集起来,拿到供销社去收购,换回一点自己的零花钱。蚱蝉的蛹 (俗称“知了猴”)味道极好,营养价值很高,可以制作许多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是如今食客们趋之若鹜、垂涎欲滴的上等菜品。我以前也侥幸品尝过好几回,口感实在不错,确实令人称道。

因此,据说在一些中原省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捕捉蝉蛹做餐饮的现象非常普遍,致使各种蚱蝉的数量急剧下降,使其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许多地方的夏天,已经听不到蝉鸣声,蚱蝉完全有绝迹的可能。这不禁让我感到揪心的痛楚和遗憾,并且为之生出许多的自责。好在我们的家乡,拥有近80%的森林覆盖率,森林逐年增加,生态大为改善,到处青山绿水,流泉欢歌,松风浩荡,蝉声激越,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