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创新的桎梏

2015-09-21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打破创新的桎梏
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创新精神,这就是他的天才。现代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有一句名言:“

    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创新精神,这就是他的天才。
现代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有一句名言:“不创新,就死亡。”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著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没有对黑格尔、傅立叶、圣西门等人批判性的继承,《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来赞美大师吧,但不要模仿他们。还是让我们别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当然很好;如果失败,又有什么关系呢?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唯有打破创新的桎梏,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新世界。
    人唯求旧,物唯求新。不断的创新将带来美好,敢于创新,而不去步人后尘,拾人牙慧。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还有那被后人引为教训的“东施效颦”,想让自己看起来更美却不小心弄巧成拙,没有变美还引人厌恶。这些盲目的跟从都是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不懂创新的结果,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敢于创新吧,相信创新之后迎来的必然是新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