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孩子
大孩子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鲁迅我是在一个秋天“初识”鲁迅的。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在读完《草叶集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鲁迅
我是在一个秋天“初识”鲁迅的。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在读完《草叶集》后看《呐喊》的。那感觉就似“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这变”一下子跳到了“在那镀金的天空,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但我觉得,惠特曼只是“为丁香花的季节而歌唱”,而鲁迅却在为中国的命运而“呐喊”。或者说鲁迅先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含蓄内敛”的中国人的印象。
鲁迅先生是个渊博的人。你永远无法预先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能骂人于无形,不留痕迹。“他会想,越想,文字越好。”“他的旧学问好,新知识广博,他能由旧而知新,随手拾掇极精确的字与词,得到惊人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渊博,是以一种幽默的,开放的,关切的,前卫的,对孩子们的爱表现的。他说,教育总根于爱。他于五四时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号,动手翻译《小约翰》……他以满腔的热情,关注着新一代的成长。可以说他的眼光是超前的。对于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同胞,无论多大声的呐喊都唤不醒,所以他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以孩子公正、善良的心来净化整个社会。“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像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但他的文章却“跌宕多姿,永远新鲜,永远清晰,永远软中透硬,永远厉害而不粗鄙。”
这也许是鲁迅先生的魅力所在——他的思想,他的眼光。他写出了《观斗》的笔,同样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是他敬服孩子,是我们钦佩他——又或者,先生就是个孩子?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