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文化

2014-05-20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中国忍文化
中国忍文化,少不了讲两个故事:“韩信胯下之辱”、“张良圯(yí,桥)上拾履”,后一个故事,引发苏轼感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


毫无节制、无条件性的忍,要求子民忍受人世间一切苦难与不公,形成一种胆小怕事,忍气吞声,独善其身的国民劣根性特征。没有血性,决不犯上作乱,死也不抗争,“反抗也是死,何必反抗”?谁也不会因忍无可忍“去闯祸”,忍字头上一把刀,刀是根本用不着出鞘的,在“以强凌弱”的、“残忍”的恶势力与官府面前,成了任人宰割的可怜虫。忍能感化“残忍”“立地成佛”当然好!不能,一点辙都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助长了恶势力的毫无顾忌与官府的肆无忌惮,如此,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冷漠、懦弱的性格,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卑微、渺小意识。
维护权利,看成是“刁民”行为;正当防卫,看成是“以暴制暴”;提出维护权利,认为是煸动对社会的不满,是对现行体制的仇视,是对稳定局面的破坏。“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缺乏独立的个性价值观和人权意识”(李大钊:《守常文集》),没有权利意识,更不能抗争,何来社会责任感?!权利只有权力的恩赐,求得“暂时做稳了奴隶”,只有寻求强者的保护,期待、希望明君、清官、侠客为自己作主。
因为有了忍文化,天下得以太平,社会得以和谐稳定,因此,“王道”、“霸道”将中国的忍文化与帝王文化、清官文化、武侠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融为一体,为统治者所用。“中国的脊梁”可以进入“正史”,以死谏言,来个“厚葬”,立个“祠堂”,“尸谏”就从“以死抗争”变成了“忠君义举”了!“不管怎么样,中国能混五千年,这就很了不起了”(梁启超)。这五千年,中国总是跳不出恶性循环怪圈,中国人总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鲁迅)。
中国人的确能忍,物极必反,从忍的无度、极度,最终发展到难得的“忍无可忍”程度,“在极度绝望中,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此时一根稻草就能把一只骆驼压垮,一点小火星就会引起燎原之势。“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再来一次“汤武革命”与“圣武主义”,暴力改朝换代,中国就是在这种非理性、破坏性、毁灭性的恶性循环中“不断进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