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时过境迁——《团扇歌》

2015-07-02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当爱时过境迁——《团扇歌》
案:这就是爱情中的患得患失吧?明明此刻两个人好得不得了,明明这会儿一起吃饭,下一刻一起看电影,出门一起逛超市购物,或者在家中琴瑟和鸣,但,总在最惬意的时候,你就会忽然冒出一个悲伤的念头——这一切美

       案:这就是爱情中的患得患失吧?明明此刻两个人好得不得了,明明这会儿一起吃饭,下一刻一起看电影,出门一起逛超市购物,或者在家中琴瑟和鸣,但,总在最惬意的时候,你就会忽然冒出一个悲伤的念头——这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戛然而止吧?现今所拥有的一切,不会有一天都从自己身上溜走吧?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在回忆中曾经这样说过:“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秋天的扇子,听起来就十分伤感,到了秋天,人们都进入了防寒的季节,那么,扇子的作用也就不大了。作用不大,季节过去的物品,当然只能弃置在不为人看重的角落了。这是张幼仪内心自认为她自己对徐志摩的作用,为什么将自己比喻为扇子,她自己也有解释:“(秋天的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张幼仪有此感慨,并不能说夸张,当年,她和徐志摩的结合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嫁到徐家,虽然将旧社会女人的道德做得非常好——深得公婆的欢心,但对于多情的诗人徐志摩来说,她却变成了一个累赘。

  1918年,张幼仪为徐家生下长子徐积锴,徐志摩独身一人去到国外留学,在这里,他邂逅了这个跟他一辈子剪不断理还乱的女人林徽因。

  1920年,应家里的要求,将张幼仪也一起送去了国外,徐志摩相当不情愿,因为此时他已经一心一意投入“林下美人”的裙下了。虽然不情愿,但徐志摩作为男人,张幼仪作为他的妻子,他们在一起,还是要尽夫妻义务,行周公之礼的,没多久,张幼仪又一次中标怀孕了。徐志摩得知消息有过片刻的犹豫,但最终还是很快作出了决定——这个孩子,我不要!

  徐志摩要求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张幼仪心里害怕,怯懦地问他:“听说打掉孩子会有生命危险。”

  大诗人当时被爱情迷昏了头,一心想着自己要变成一个“单独而完整”的人,方便求取林徽因。假如他一方面爱着林徽因,一方面又扮演着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这样的他,他认为实在是太不完整了。所以,为了获得他心里所追求的“灵魂伴侣”,他毅然说了一句非常绝情的话:“坐火车还死人呢,没听谁说为此就要不坐了!”

  好吧,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但当年那个技术,打孩子失掉性命的概率比坐火车出轨的概率,简直是大屋跟小屋。这句话也成为了徐志摩被后人诟病的一大黑点,人们争先地骂着他是人渣。

  这次事件,张幼仪作为“扇子”一样的物品已经初露端倪,大诗人需要解决生理问题的时候,他就需要张幼仪了,等生理问题产生的“后遗症”出现时,张幼仪就变成秋天的扇子了,不仅没了作用,还让人想丢得远远的,看见就觉得身上凉飕飕。

  再后来,徐志摩 “弃暗投明”,追林徽因无果后,经胡适介绍,认识了又一位民国名媛陆小曼。徐志摩跟陆小曼双双坠入爱河,但当时所有他们那个圈子里的或朋友或老师,都不赞同他们在一起,包括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又经过了许久的折腾,徐申如提出一个条件,要想娶另外的女人,必须得到张幼仪的同意。在徐申如眼里,外国的离婚协议他不承认,他始终认为张幼仪仍是自己的儿媳妇,因此,要叫上张幼仪回来问个明白。

  无奈,徐志摩只有去求助张幼仪了,因为只有她才能成全自己与“灵魂伴侣”的结合了,如果她不来,就不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问题了,而是“失之都怪你的不成全”。张幼仪当时仍在国外,接到徐志摩的恳求,也没犹豫,马上答应了回国。1926年的春季张幼仪从西伯利亚回国,由于当时时局动荡,从春天出发,等到了夏天张幼仪才回到上海,然后立马又赶到了徐家。

  这是张幼仪的又一次出场,拯救前夫“灵魂伴侣”之结合。

  经过重重困难和阻碍,徐志摩与陆小曼终于结为夫妻了。但是,婚后的窘境马上随之而出——陆小曼做惯了军官家的太太,过惯了大手笔花钱的日子,在和徐志摩结婚后,经常弄得徐志摩入不敷出,这个时候,被弃置已久的扇子张幼仪又出现在他生命里了——张幼仪多次出手帮徐志摩解决负债问题。离婚后的张幼仪十分努力,最终终于变成了一个成功的女性,后来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银行女总裁,因此,她有这份财务能力。

  包括徐志摩在和陆小曼相处中屡屡发生矛盾,无法兼顾父母的时候,都是张幼仪亲自跑去照顾二老,可以说,张幼仪这位前妻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而徐志摩对这一切的回报是什么呢?朋友。他把自己定义为是张幼仪的朋友,因为是朋友,所以互助变成了道义问题。

  好吧,也许当时跟大诗人徐志摩做上朋友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此,张幼仪无比幸运,做了他的妻子,又跟他变成了朋友?

  现在再来看看,张幼仪将自己比喻为扇子,有多贴切?天气炎热,热火蔓延他四周的时候,张幼仪则作为扇子出现了。但是张幼仪发现,就算是作为扇子,她都是不称职的,因为,别人的扇子都是夏天的,而她却是秋天的,她的作用不是给人清凉,而是驱逐蚊虫。
将自己比作扇子,张幼仪不是第一人,鼎鼎大名的班婕妤在自己得宠之际也曾作诗自喻为扇,炎炎夏日的时候,为君王带来凉意。但,夏天也不过三个月之长,夏天迟早要过去的,当夏天过去了,秋天也就随之而来了,秋天的时候,谁还用得上扇子呢?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少年有才,被选入宫中,十分得宠,被封为婕妤。婕妤在西汉时期地位很高,等同于朝廷里的上卿,爵位俸禄等同于列侯,在后宫里也就仅次于皇后以及后来增加的封号昭仪,可以这么说,后宫的一二把手吧!

  从诗里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班婕妤还处在非常得宠的状态,“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瞧,她还有机会裁制东西送给皇帝,不得宠的人哪里能随意见得到面啊?做扇子也就扇子吧,偏偏上面既是合欢,又有团圆,这满满的都是两情相悦情不疑的节奏哇。但是,班婕妤头脑清醒冷静,她知道,得宠归得宠,君王的爱是不能长久,因为后宫代有莺燕出,当新宠出现的时候,她就变成进入秋天的扇子了,于是,扇子能带来清凉的日子也将告一段落。

  班婕妤提前透支了伤感。

  既然如此,何必做他人的扇子?好吧,也许人生有着许多的无可奈何和种种的无能为力,做不做扇子,非自己一己之力所能左右的。那么,既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季节的必需品,知道他对你是需要则用,不需则弃,这样浅薄的“为我所用”,根本就不是爱,还伤感什么呢?也许,班婕妤所伤感的是自己错付出去的情意罢?当然,作为后妃,她要伤感的也许还不仅仅只是爱情上的付出,还有被弃置后的立身考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