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杂记
扬州杂记
一、我的扬州情缘 很早以前,我对扬州的印象仅缘于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传说源自坊间的明、清小说,说隋炀帝有个美若天仙的妹妹叫杨琼,荒淫的炀帝对她动了歹念,其妹誓死不从,忧愤自尽。为了掩盖真相,炀
东关古渡是古运河边上的一处千年渡口,古时候从古运河东面旱道进扬州都要在这里过渡。从黄海边上过来的运盐船也大都在这里的码头上、下货物。河边还停泊着从远道而来的客船。想像得到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现在这个渡口已经早就没人摆渡了,在它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连接文昌路的解放桥,北面还有一座便益门大桥。整日车水马龙,好一派现代都市的风采。运河边上垂柳依依,风情万种,婀娜多姿。渡口上面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石牌坊,对着牌坊的东关街入口处新建了一座堪称雄伟的古城楼,城楼是在宋城遗址上重建的,游人还能通过脚下的玻璃砖看到保存下来的南宋旧城的墙基。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这里的夜景,驳岸上的景观灯绵延数公里,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不时有仿古游船缓缓驶过……
三,瘦西湖
每次到扬州都要去瘦西湖去走一走,起先这个景点的门票都只有几角钱,后来我有一个内侄女婿到了瘦西湖管理处上班,去时大都是揩公家的油。等到门票涨到上百元时,我和老伴又都到了免票的年龄,因此,去得就更频了。
我第一次去扬州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文革还没开始,知青下乡也是以后几年的事,因此,对这个城市相当陌生。一齐去的还两个邻村的老年人,都是为生产队去买山芋苗的。那次虽然没买到一棵山芋苗,但却让我们借“出公差”机会逛了一趟瘦西湖与平山堂。那时的瘦西湖游人并不多,好像比平山堂还冷清得多,三年大饥荒刚过,人们都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能有多少人还有兴致去游山玩水?记得那天,开始时还有点新奇的感觉,到了下午时便觉得兴味索然了,原因是中午只在平山堂庙里每人化二两粮票一角钱吃了一小碗素面,饿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说说这些年来对瘦西湖的印象吧。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经过多次拓展,景区面积已经大得令人难以想像,据说现在占地1500亩!其中几个传统的景点都在一条L型的大河两边,这样的地貌在水乡农村几乎随处可见,但在这里这条宽不足百米的河却被冠之为“湖”,也许冠名者觉得太过牵强才在前面加了个“瘦”字。不过,这条貌似极平常的河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曾是唐罗城与宋大城的护城河,明、清时期,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们不惜重金竞相在河边建宅造园,多家亭园的汇集,使这里很早就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
我们每次都是从景区的南门进园,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北走,脚下的这条路就叫长堤春晓。有时正逢烟花三月,通道旁树树桃花灿若晚霞,几步一株的垂柳像团团绿雾,一派醉人的江南春色。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不时会有一艘画舫缓缓驶过,使人觉得仿佛身在画中。
到了长堤春晓的尽头就是徐园。徐园是辛亥革命时期大军阀徐宝山的祠堂,规模不大,但结构得体,庭院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荷花池、春草池塘呤榭等景点,还有两具南朝梁时的大铁镬(锅),据说是镇水之宝。徐园西北角有一座木桥,叫小红桥,桥身被漆得通红,过了桥便是小金山。小金山在L型河流的拐角处,堂前有一副名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院子里还有一块鈡乳石盆景,听同行的导游说,是北宋时广西送给开封朝廷的贡礼,途中遗落扬州,奇怪的是那块石头的平面酷似瘦西湖景区的沙盘模型。小金山西边有一长堤伸向湖心,那是乾隆皇帝钓过鱼的钓鱼台,站在那里可以看到美仑美奐的五亭桥。
五亭桥是景区的中心,它不但是瘦西湖的金字招牌,同时也是扬州市的标志。桥上的五座风亭就像五朵出水的莲花,每次到那里去都有许多游客在桥上歇脚、拍照。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雄伟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五亭桥。还听说桥下有15个桥洞,每当皓月当空,每个桥洞的水中都倒映着一个月亮,所以就有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咏叹,也使扬州多了一个别名叫“月亮城”。
与美丽的五亭桥遥相呼应的是湖对岸的小白塔。小白塔是一座实心塔,四面八角,周边佛龛中雕有十二生肖像,塔身比例匀称,通体洁白,极像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女站立在绿树丛中。再从这里往西走便是1990年才重建开放的二十四桥景区了。
历史上关于二十四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一说是那里过去有二十四座桥,一说是一座桥上曾有二十四位美女在月夜吹箫弄笛。它的得名源于杜牧的一首诗:“青山隐隐水沼沼,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玉簘。”现在,由毛泽东题写的这首诗的石碑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景区的主体——二十四桥是一座长、宽均为24米的汉白玉石拱桥,栏柱24根,台阶24级。到了这里,一上午的时间就用完了,如果还有精力继续玩就再往北走,那里还有一个近几年才建成的景点叫石壁流淙。
穿过万花园走出公园北门便离平山堂不远了。
四、大明寺与平山堂
沿着不算太陡的坡道往上走,没多远就登上了蜀岗,这里可是扬州的制高点,但它还算谦虚,只称是座“岗”,其实它比脚下的“小金山”要“高大、雄伟”得多。座落在蜀岗上的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这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寺内布局也是传统的格式,其主建筑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与杭州的灵隐寺相比其规模与气势都要差得多,它的名声主要是寺内曾出过一位大德高僧——鉴真和尙。远在唐代,鉴真大师在五渡日本失败后,终于在双目失明后以66岁的高龄第六次成功抵日,将中华文明传播至异邦,后在日本十年,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日本人仍将他奉为“文化恩人”。寺内建有鉴真纪念堂,是一座仿日本唐招提寺的式样的建筑。堂前的纪念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堂内有一尊鉴真和尙的楠木雕像,神态安祥而坚毅。
大明寺在唐代叫栖灵寺,当时的寺名源于寺内有一座建于隋朝的宝塔,叫栖灵塔。传说中的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雄伟壮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历代文人都曾登临过并留下了千古绝唱。后来屡毁屡建,现在的这座美仑美奐的新塔是1996年才重新建成对游人开放的。塔高九层,方形,有点像西安的大雁塔。塔内供奉着佛骨舍利,游客如要登临,还需再掏20元购票,而且是对任何人都没有优惠。有一次,我和老伴也曾上过九层塔楼,虽然木扶梯相当陡,但上去后感觉还真不错,除了有一层供奉着佛舍利,每一层都有精美的佛像供游人参拜。站在顶层围栏边极目远眺,扬州这座被绿树簇拥着的美丽城市尽收眼底。瘦西湖静静地躺在脚下,可以看得清湖两旁的所有景点,甚至还能看到像蚂蚁搬家般的缓缓行进着的游人。下来后还可凭登塔票到鈡楼撞鈡。
在寺内大雄宝殿的西侧,就是闻名遐迩的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修建的,是一处专供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吟诗作赋的场所。人们都有习惯将周边的好几处景点包括大明寺都统称做平山堂。内有两副名联很值得玩味,一副是:“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另一副是:“山与堂平千古高风传太守,我生公后二分明月梦扬州”。紧挨着平山堂的谷林堂是当年苏东坡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建造的,后面还有欧阳祠,祠内有几幅名匾:如“风流宛在”、“远山来与此堂平”等均出自名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