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可兼得

2016-02-21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鱼和熊掌可兼得
人的一生中,总免不了这样的困惑:鱼与熊掌,私利与大义,能否兼得? 悲哀的是,如今的社会似乎正把这道多选题变为残酷的单选题,逼迫着人们去选择。“跌倒的老人究竟要不要扶”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世纪难

人的一生中,总免不了这样的困惑:鱼与熊掌,私利与大义,能否兼得? 
  悲哀的是,如今的社会似乎正把这道多选题变为残酷的单选题,逼迫着人们去选择。“跌倒的老人究竟要不要扶”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于是许多愤世嫉俗者破口大骂物质文明,称其绑架了道德。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帝释天王为考验萨波达王的仁慈心,化为大鹰猎食鸽子。鸽子躲到萨波达王身后请求庇护,不想伤害其他生灵的萨波达王欲割下自己的肉喂鹰,可直到他身上的肉快要割尽时,仍无法平衡在天平另一端的鸽子的质量。最终,萨波达王的善心感动了帝释天王,恢复了肉身。 
  这个故事与佛家普度众生的忘我精神是契合的,宣扬的是无私助人的品质。但是,无私助人,就要以舍弃自己为前提吗?若是肉身无法恢复,萨波达王的下场会是如何?只怕非但救不了鸽子,反而赔掉了自己的性命。 
  佛家追求众生平等。既然众生平等,那么“我”之私利,与他人之利,其实也是平等的。助人可以,但如果非要“舍己”,那对“我”不也是不公平吗?不也背离了“众生平等”的要义吗? 
  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连低级的草履虫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更何况高智商的人类!可为何人们对于“谋私利”如此排斥,甚至将其看成恶的标志?也许,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太多以权谋私、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使得人们不得不因噎废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一说。但压制人的天性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下场终逃不过被历史淘汰。因此,我们既要追求自己的欲望的满足,也要兼顾他人利益,做到公私兼顾。 
  这样看来,鱼和熊掌亦“应”兼得。而如何做到二者兼得,正是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时刻。 
  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个人要把自身放到社会集体中去,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才会不断发展进步,而他个人,也同样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应有的薪酬、社会地位和尊敬。 
  我们看到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士,比如李嘉诚、马云,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成其“私”;同时,他们也一直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用自己的努力帮助社会变得更好,这是“公”。 
  “成功人士”如此,对于普通人呢?以郭明义为例,他长达数十年的无私奉献,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感动了无数人。而他自身,是不是全然“舍身”、一无所得?我不这样看,他在一次次奉献中,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人们的尊崇,难道不是他的“得”? 
  富贵如李嘉诚,平凡如郭明义,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无不是在“公”和“私”二者的结合中找寻到自身的价值,活出精彩的。 
  鱼和熊掌亦可兼得,你我都能做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