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5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记叙文 共有条评论


3682字作文:高考作文教学,就时间说,泛指高三一年,就内容说,应该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年的作文教学被一张张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道作文试题牵着鼻子走,作文篇数不可说不多,老师讲评不

高考作文教学,就时间说,泛指高三一年,就内容说,应该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年的作文教学被一张张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道作文试题牵着鼻子走,作文篇数不可说不多,老师讲评不可说不好。但是,由于在客观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整个作文教学显得无计划,无系统,无重点。加上教师主观上认为文章毕竟多写出智慧,手熟能生巧,也就陷入自流放任状态:命题讲评,匠心独运的少,人云亦云的多;批改检查,狠抓典型的少,仓促应付的多。尤其反映普遍的是,现在高考作文题变化多端,仿佛什么都可入题,我们怎么抓,抓什么呢?言下之意,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了。  
  变化着的东西确实难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教学之“宗”抓起,把事情办得好一些。  
  什么是高考作文教学之“宗”呢?  
  一是写出自己的感悟,二是形成自己的思路。  
    
  先谈第一方面。这里又可分成两点。  
  1、调动自己的点滴积累。  
  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小提琴,为了把握节奏,买了只节拍器。有一天,节折器坏了,总是差半拍。这使他认识到任何用来衡量标准的事物,它首先必须符合标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中的独特的体会,在高三尤有总结之必要。每个人总结出如此这般的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二十个,实为可能。  
  2、作出自己的基本判断。  
  西湖畔的岳飞坟前有秦桧等奸臣的铁铸跪像,常常激起游客的强烈愤慨。少数游客向铁像扔果皮、吐痰水,有的小孩甚至对铁像撒尿。当管理人员上前劝阻时,有的却说“我们吐的是‘义痰’”。——对此,我们应作出怎样的基本判断呢?如果只认为这是一个爱国卫生运动不够重视的问题,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吗?——人家吐的还是“义痰”呢!“义痰”应该是“义举”之一呢!由此可见,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爱国义举?有了这个基本看法,我们便可以多层次地阐明或反驳了。  
    
  再谈第二方面:  
  1、怎样把点滴积累串成主题?  
  点滴积累的材料,就其一点一滴来说,尽管不乏思想意义,毕竟容量不大,所以要做下列三步工作。  
  (1)选择。  
  选择、组合材料,使容量增大,主题突出,是写作的基本功。你看到过舞台上一个生动的舞蹈场面——一个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幻想升空腾飞,她爸爸托起轮椅让她如同鸟儿般展翅飞翔。你记得一个优秀艺术家的人品如何深深地打动过你。这两个材料当初也是经过选择成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的,写作时便合则两利了:从艺术精品学习思想感情,从艺术家人品学习精神品德。所以,写作材料的选择实质上是生活楷模的选择,是一个有备无患的问题。  
  (2)集中。  
  如果说选择是为了寻求互补、相得益彰,那么,集中是为了对掌而鼓,缺一不可。我想以上海卷的一篇把“时间”当作手来握的满分作文为例,加以说明。这位考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我为他人牺牲时间,另一件是他人为我牺牲时间,从而构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个以时间作证,因而必须和它握手的主题。如果只写其中一件事,就构不成主题。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件事也许相隔了一段时间,现在写在一起,仍不失其真实性,甚至比真的还要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3)深化。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结起来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卷中体会出“失败——进步——再失败——再进步”这条规律来的那篇文章。写了三个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为居高临下,站在三个循环螺旋上升的顶端,言简意赅而又变化有致地总结了学习规律,而且使人展望到人生尽头,也无非是这个规律的循环往复,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手不握又去握谁的手呢?  
  2、怎样把操作过程落到实处?  
  (1)要使材料次第而出。  
  本期专号中上海考生那篇要握住法国同学的手的文章在构思层次上值得研究。第一次握手,在上海黄浦江边,写法国朋友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第二次握手,在巴黎塞纳河畔,写自己对法国作品的热爱和对法国作家的尊敬;现在,就期盼着第三次握手。而所有材料,都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并不旁逸斜出。但对既定的主题,还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写法国朋友爱中国诗歌,是从对自己的教育、自愧不如,因而要急起直追这个角度落笔的,写自己热爱法国作家作品,是从深受教育、感染,爱国热情超越时空这个角度着眼的,从而表达了自己非凡的见识。  
  (2)要展开想像和联想。  
  阅读下文。画家和孙女的故事还没有完,请展开想象,合理设计,编写若干年后故事的结尾。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  
  …………  
  不论结尾如何设计,联想和想像应该有自己思维的轨迹。可以是继续发展,孙女更有所创造,爷爷却保守落后;可以是相互弥补,孙女基本功扎实,爷爷想象力旺盛;也可以是角色易位,孙女日趋保守,爷爷自主创新。总的说来,这些变化都是符合生活中的辩证法的。  
  (3)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统率。  
  还有篇写“握住怀疑之手不放”的文章。我认为,考生是抓住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从容成文,出奇制胜的。第一步,说明怀疑要以学问为基础,学问要以怀疑为引导;第二步,说明随着知识转化为能力,怀疑的力度加强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第三步,反过来说明当怀疑足以指谬时,学问便有了相当的高度;第四步,进一步指出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使谦虚的态度纳入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关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主题:怀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问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反之亦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