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启蒙(转载)
难忘的启蒙(转载)
3116字作文: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纪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 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 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 边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纪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
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
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
边回响。
我的启蒙学堂叫竺西小学,它坐落在江南小镇———宜兴周铁桥
的北街外。我还依稀记得那狭窄的天井,晦暗的教室,和没有座位、
只有一个石砌的小“舞台”的礼堂……记得在这个礼堂里我们有过的
永生难忘的集会。
那大概是1942年,沦陷时期的艰难岁月,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老师们曾组织全校的学生在这里举行过多次的抗日讲演比赛。我也登
过台。讲演稿是级任老师冯先生写的,记得里面有“人为刀俎,我为
鱼肉”这样的话。
学校离北街外营桥边的日本兵炮楼很近,只二百来米。比赛时,
专门有人在校门口放哨,见到日本兵或翻译官经过,就跑进来报告,
讲演随即暂时停止,大家一起唱歌。
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后来,当我知道
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残忍地虐杀中国的爱国者的时候,我对于老师们的
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冯先生教国语,也教音乐。她爱穿青竹布的旗袍,有时套一件黑
色的马甲,挺精神。小学的校歌就是她教的。校歌的词和调都很美。
开头的几句是:“竺山屏于东,湖水环流永无穷。莘莘学子乐融融。
术学不尚虚荣,为的是经世致用。……”
大概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得“经世致用”的本事吧,老师们对我
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严格到有点近乎严厉。那时还没有废止体罚,
弄不好,老师会用戒尺打你的手心。
我虚岁六岁就上学了,年纪小,上课时总很规矩地坐在前排,老
师们都是蛮喜欢我的。他们无疑说过不少表扬我的话,只是这些我已
经无从记忆了;可我还是免不了受到批评乃至惩戒,这方面的情景我
倒是至今未曾忘却。
在班上,作文和写大字算是我的“强项”了,然而就是在这两门
课上,我也受到过申斥。有一次作文,题目是记秋游。在文章的开头,
我说: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几个同学在西街外的草场上玩,忽然闻得
一阵桂花香,我们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陈先生阅后在末尾批
了“嗅觉特长”四个字。我不明白这批语的涵义,就去问。先生板着
面孔对我说: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
道是长着狗鼻子吗?这话有点刺伤我,不过我还是感到羞愧,因为我
确实没有闻到桂花香,开头那几句是凭想象编造出来的。有一次上大
字课,老师在发本子时把我叫到讲台前,严肃地对我说:你这次的成
绩是丙,丙就是及格了,可对你来说,这是不及格,因为你本该得甲
的。以后再这样,就要打手心了。当着全班的面这样说我,我感到有
点难堪,不过我在心里还是服气的,因为那节大字课的前半堂我尽和
临座的同学说悄悄话了,字确实写得很不尽心。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对一门课,老师们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
翻译官上的日语。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而从这种宽严之间,
我们这些小学生似乎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种道理。
抗战胜利那年,我小学毕业。祖父母相继去世了,父亲还在大后
方,我于是随姑母去上海就读。上海的私立中学英文程度很高,初一
就读开明书局的《活用英语》第五册。家乡的小学不上英语课,我自
然跟不上班了。本来,一个乡下孩子在当时的上海,就是容易被人看
不起的,更何况有的功课还不行!第二年父亲从大后方归来,我就转
学到了宜兴和桥的彭城中学,并在那里做了住校生。父亲是个诗人,
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关心孩子。是彭城中学的薛顺乾先生给了
我从未享有过的父爱。记得先生是江阴人,瘦高的个子,爱穿一件灰
色长褂,还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上夜自习时,他喜欢看我写作业;监
考时,他总长时间地站在身后看我答卷子;他还经常把我带回他自己
的宿舍,关心我的冷暖,请我吃他煮的青蚕豆之类。他那慈祥、亲切、
信任的目光,温暖了我孤独的心,激发了我上进的勇气和力量。这一
年,在全年级近一百名学生中,我竟然出乎意料地得了第一名。从此
以后,我就重新建立起了对于自己的信心,并且把在上海时一度有过
的自卑感永远地扫除了。
从初三到高二,我回到家乡周铁桥,在竺西中学就读。这里的老
师,多数原是著名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中学的教学骨干和行政领导。
他们因为开罪于国民党当局而被解聘,上告法院又遭败诉,于是才决
定集体回乡重建竺西中学的。他们的教学,不仅水平很高,而且极富
特色。比如,程西民先生在公民课上就不讲国民党的党义,却告诉我
们,世界是物质的,剥削制度是终归要被消灭的。冯凤璋先生把教学
课也讲得十分吸引人。他爱写板书,总是从左上角写起,把所讲的内
容全部用板书加以演示,使学生们一目了然。一堂课下来,正好满满
堂堂,整整齐齐一黑板。毕馥真先生教英文,他采用原文版的《英文
典大全》作语法教科书,引导我们照书本的要求把英文的句子进行图
解,不允许我们对句子里任何一个词的含义、作用在理解上有一点误
差。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富于正义感;同时学力深厚,责任心
极强。能够在他们的门下受业,实在是我们这些乡下年轻人的莫大幸
运。他们既是为我们授业、解惑的师长,也成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楷模。
解放后的第二年,我离开学校,到北京参加了革命工作。从那以
后,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也已淡忘;只是少年时代小
学、中学生活的场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
中浮现,引发我的思念和遐想。大前年秋天去无锡参加学术讨论会,
我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遗憾的是,小学时代的老师多已
作古,我甚至无法找到他们的墓地,去向他们献上一个学生的敬礼。
中学时代的老师健在的也不多了,感到欣慰的是,我还是在县城见到
了在家中颐养天年的毕馥真先生和冯凤璋先生。他们高兴地回忆起我
们班的情况,并且还是象当年一样,夸奖我的悟性,取笑我的调皮。
毕先生年过九十,身体还硬朗。冯先生小毕先生五岁,可已经卧床多
年了。我发现,冯先生枕头边放着两样东西;一本《无锡名人词典》
和一叠信件。词典里一些夹着纸条的页面上,记载着他的一些成了名
的学生们的简历;信件也多是学生们寄来的,其中的几封就寄自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