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日闲行

2022-04-13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正月三日闲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鹂巷口的黄莺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乌鹊河河面的冰将要融化。
河中带着新绿的浪花翻滚着,苏州的各个桥梁上都有红色的围栏。
鸳鸯在水中嬉戏,扑扇着翅膀,千万条低垂的杨柳交错。
试问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原来就是这两天来到的。

注释
黄鹂:坊名。苏州街道的巷子名称。
乌鹊:河名和桥名。乌鹊桥,是苏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
销:融化。
三百九十桥:原注:“苏之官桥大数。”意谓三百九十是苏州桥梁的大致数目,并非实指。
鸳鸯:一种古神话的鸟。
早晚:什么时候。来早晚,即什么时候来的。▲

创作背景

  本首诗时在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苏州刺史任职时所写。诗人自京城外放苏州任职,内心有些许失意,且年已半百,诗人看到春天的景象,触景生情,故作诗抒发诗人的精神状态特别闲适之情。

赏析

  诗人用“东西南北水”“三百九十桥”写出了苏州城市的独特景观:水多、桥多,而且红栏绿波相映,十分美丽。再加上杨柳多、鸳鸯多更使锦上添花。这首诗字词清秀,风格淡雅,与《钱塘湖春行》一样,都是诗人描写苏杭美景的名篇。

  莺声欲动,冰面初消融,正是春天将临的迹象,扣题中“正月三日”,而从黄鹂巷说到乌鹊河,则已有闲行之意。两句都是信口道来,心到笔到,不加雕琢,两个“欲”字犯重,前一个还不合平仄,懒懒散散,正是闲适之意。三四句写闲行所见。 “绿浪” “红栏”,色彩已觉鲜艳喜人,何况更有“东西南北”之广、“三百九十”之多,一路慢慢看来,赏心悦目之意更不待言。虽只是写“闲行”之意,却觉得仿佛春天已在眼前。两句互相对仗,却用的是自对句,“南西南北”自对,“三百九十”也是自对,既工整,又活泼。“十”字平仄又误,则是不以辞害意了。

  前四句只是写闲行,写正月初三日,写春天欲来未来之际。五六句,鸳鸯成对嬉戏,杨柳低垂,却分明已是春天。才说春天欲到,谁知已经到了。诗人惊喜之下,不禁自问: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猛一想,原来就是这两天到的,正月初一,一年之始,正是一春之始。想到来得这么快,不知不觉。“双双翅”“万万条”,写得风情毕现,春意尽出,而末二句自问,惊喜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这首诗体现了典型的白居易诗风,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精心摄入,而且具有“诗史”的意义,具有经典的价值,说其乃白居易的代表作,应该是当得起的。▲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084篇诗文 ► 1366条名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