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2022-05-05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7)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
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以: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⑥ 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六、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我本来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所做的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