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对联

2018-03-05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有关趣味语文对联集锦  趣味对联  (一)拆字合字联  拆字与合字指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当然,有一些也含有分析字的成份,蕴含某种微妙的思想内容.  闲看门中木(”

有关趣味语文对联集锦

  趣味对联

  (一)拆字合字联

  拆字与合字指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当然,有一些也含有分析字的成份,蕴含某种微妙的思想内容.

  闲看门中木(上联合[闲]字)

  思间心上田(下联合[思]字)

  墙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上联拆[珠]字)

  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乎亥时乎(下联拆[孩]字)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上联合[日月]为明)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下联合[子女]为好)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日:明月送僧归古寺.(上联合[寸土]为寺,[言寺]为诗)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下联合[双木]为林,[林示]为禁)

  (二)数字联

  我国古代对联艺术中的数字巧对,变化无穷,使人们得到极大的乐趣.

  水冷金寒火神庙大兴土木(上联合[五行])

  南腔北调 中军官什么东西(下联对[五方])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上联:[千]是[五百]的二倍)

  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下联:[两]是[一个]的二倍)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副对联不仅概述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且用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各个数字和“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个字,真是意义深远,结构奇巧.

  (三)趣味对联故事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士.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么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如此聪颖,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玩作阵交战的游戏.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着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都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都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字,两个“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字,两个“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对联,忽然乌云密布,接着,刮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雨点“劈里啪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看,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士,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 “牛头喜得生牛角.”

  于谦立即应对:

  “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

  “三角如架鼓.” 于谦随声就应: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 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 驹啊!” 一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着三个字:“癸辛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