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童话的特点
幼儿童话的特点(一)融进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童话之中比较浅近、适合于幼儿听赏的作品就是幼儿童话,它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幼儿童话具有一般童话的共性,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它也有自己的一些个性”
幼儿童话的情节,也总是只作单纯的线性展开,情节生动有趣,但不复杂;可以曲折变化,但条理要清楚,枝节不过多;可以有悬念,但不悬置太长;有冲突有高潮
,而结尾总是比较圆满。幼儿童话的背景也很单纯,一般都是虚化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往往十分简略,甚至模糊不清,不少幼儿童话沿用古老童话的模式:“从前”、“有一次”、“在一座森林旁边”等等。幼儿童话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一个童话就是一个小故事、一场小小的游戏。即便是长篇或中篇幼儿童话,其中故事也是单纯、明快的,往往有一条主人公的活动线索贯穿始终,将主人公所经历的一个个小故事串连起来,而每一个小故事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英国米尔恩《小熊温尼·菩》、日本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便是这样。
我们知道,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作为一种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童话,在它干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叙述方式,如三段式、层递式、循环式、对照式、连环式、连续式、串连式,等等,其中有的就具有单纯、明快的特点,常为幼儿童话所采用,这里也作一些介绍:
三段式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连贯在一起。这种叙述方法使故事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得到完整鲜明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些事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单调,反而具有一种特殊的情趣。如《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俄罗斯阿·托尔斯泰的《金鸡冠的公鸡》都运用了三段式。
循环式也称循环反复式。故事情节的展开仿佛转了一个圆圈,周而复始,即以某个形象为起点,产生一连串基本相同的情节,从一个形象转到另一个形象,最后又回到起点。在循环的过程中,有反复的因素在内。例如,我国方轶群的《萝卜回来了》,写小白兔在雪底下找到两个萝卜,就想到小猴也很饿,去送给小猴,小猴去送给了小鹿,小鹿送给了小熊,小熊又去送给小白兔。在送萝卜的过程中,不仅情节一次次反复,几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也一次次重复。在反复中,故事中互相关心、爱护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和突出。
对照式用对照式展开故事情节,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为中心,在相同环境下,出现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反面人物对照出正面人物,用假恶丑对照出真善美。如法国贝洛的《仙女》。另一种对照是前后对照,
以同一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和遭遇来组织故事情节,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英国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又译《巨人的花园》)用的就是前后对照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