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童话的特点
幼儿童话的特点(一)融进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童话之中比较浅近、适合于幼儿听赏的作品就是幼儿童话,它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幼儿童话具有一般童话的共性,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它也有自己的一些个性”
幼儿童话的特点
(一)融进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
童话之中比较浅近、适合于幼儿听赏的作品就是幼儿童话,它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幼儿童话具有一般童话的共性,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它也有自己的一些个性。
幼儿童话的特点之一是:
融进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
幻想自然是幼儿童话的基本特征。幼儿童话幻想内容的特殊形态在于它与现实生活中幼儿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是相互一致和协调的。
学前期是人生的幼年阶段,也是儿童的早期阶段。幼儿天真活泼,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想象发展迅速,想象内容丰富而美妙,
能想象离生活较远的事物,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而且,幼儿常常区分不清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幼稚性和夸张性,它们是幼儿童话的核心和灵魂。
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狼和七只小山羊》,讲述一只狼假冒羊妈妈回家敲门,它先是把一大团粉吃下去,把自己粗糙的声音弄细嫩一点,又在脚上涂上湿面撒上白粉,把爪子弄白,终于骗开了门,把六只小羊吞进了肚里,只有顶小的一只小山羊藏在钟壳里逃脱了。这些想象正符合幼儿天真幼稚的思考。而故事最后写羊妈妈和小山羊哭着来到草地上:
它们看见狼躺在树旁边打鼾。打得那么响,连树枝都动摇了,仔细端详这只狼,看见它饱满的肚皮里有东西在动弹。羊妈妈想:“啊,难道我那些被它当晚饭吃的孩子,还活着吗?”小山羊马上跑到家里拿剪刀和针线来,羊妈妈剪那坏东西的肚皮。刚剪一下子,就有一个小山羊伸出头来,它继续剪下去,六只山羊都先后跳出来,而且没有受伤。因为那坏东西很馋,把它们都是整个吞下去的。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它们拥抱着亲爱的妈妈亲吻,喜欢得手舞足蹈……
这正表达了纯真幼儿希望善战胜恶、生命一定战胜死亡的善良、美好的意愿。
在幼儿时期,游戏是主导活动,由于幼儿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往往鲜明地体现出童话式的幻想特点,而幼儿童话中的幻想
也总是洋溢着幼儿的游戏精神。比如俄罗斯童话《会跑会跳的树》,写因为鸟儿在林子里的树上又唱又跳,小熊便以为树是活的,他就想:“我也要做一棵树!”他走到树林的空地上摇摇腿晃晃脚唱着,松鼠问他会不会翻跟斗,他就头朝下,翻了个跟斗。听松鼠说每棵树上都住着鸟儿,小熊请松鼠帮忙找几只鸟儿来:“你不要说我是一头小小的熊。你就告诉他们,有这么一棵树……”松鼠找来梅花雀:
“小熊!”松鼠喊,“过来,别摇摇摆摆啦,梅花雀答
应到你头上住些日子!”
小熊站好,眯缝起眼睛,接着,梅花雀就停到了他
的肩上。
“这回我是真正的树了!”小熊乐滋滋地想。
“呜——溜——溜——溜——溜——!”梅花雀唱着。
“呜——溜——溜——溜——溜——!”小熊唱着,
腿不停地跳看摇着。
童话中的小熊、松鼠、梅花雀自然都是好奇好动的小孩子,他们沉浸在美妙的幻想情境里,活泼地游玩,那快乐的心情让小朋友感同身受。
幼儿童话的创作者大多是成人,他们并非简单地再现幼儿的幻想,而是经过选择、加工、提炼,表达出幼儿纯真美好的感情,作品富于美感,让幼儿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受到陶冶。
(二)以拟人为主体的童话形象
拟人是幼儿童话中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拟人形象也是幼儿童话中最常见的艺术形象。
拟人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手法,来源于原始人类的“泛灵思想”。因为那时的人们智识水平低下,往往从主观的想象、幻想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而认为什么都有生命,即“万物有灵”,从而产生了“拟人”。
幼儿之所以喜爱拟人手法,首先是因为它契合他们的心理。幼儿活动范围狭小,知识经验不多,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是人,因而往往以人度物。万物在幼儿眼中总是涂上生命的色彩,他们自然希望童话中的种种形象都是活的物体。再有,拟人能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正适应了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
幼儿童话中拟人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将各种动物、植物以及生活中种种什物人格化,即便自然现象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大地上的山谷河流,甚至一些观念、概念、品质,不论有形无形,也
都可以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情感、行为语言。然而,拟人并非简单地将出现在童话中的角色简单地贴上某些物的标签。拟人形象一方面要具有人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决不能把它们的“衣、食、住、行”写得和真实的入一模一样。另一方面,必须显示出所拟之物的某些“物”的属性。比如,孙幼军的长篇幼儿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中的“小布头”,他幼稚、纯真、善良,很富同情心,但又比较调皮,还有点小小的任性,活脱脱是个年纪幼小的孩子形象。可是,他又是一个只能借助外力才能移动的布娃娃:小布头在他的小主人苹苹跳下儿童车时从她的衣袋里溜了(其实是“掉”了)出来,留在了车上;晚上,儿童车被拆去板凳,变成了一辆运送电动机的平板车,和小电动机在一起的小布头也随之来到了火车站,上了开往农村的火车,到站后搬小电动机的叔叔发现了小布头,很高兴地把他塞进了工作服的大口袋里,因为口袋有个小窑窿,小布头就从那里漏了出来,摔到了那个叔叔坐的马拉大车上.由于车板“丁丁冬冬”响,又把他震落白薯堆里,和白薯一起被搬进屋子,堆在角落里。由此,他遇到了小母鸡小芦花、灰溜溜的鼠老王……叶圣陶先生曾著文称赞“小布头”这一拟人形象,指出:“作者写‘物’的言动情思.当然只能以己度‘物’。高下之判在于怎样‘度’,大概能从“物”的本身出发,随已的本性和经历去“度”,就是比较好的。不顾‘物’的本性和经历等等,而拿‘人’的言动情思强加于‘物”,这样地‘度’就是比较差的。”这段议论为我们提供了鉴别的依据。
(三)单纯明快的叙事方式
童话是一种叙事的文体,其中对幻想形象的刻画,对幻想世界的构筑,都是通过所讲述的故事——叙事表现出来的,由于幼儿的智力水平和审美特点,幼儿童话的叙事方式,一般都十分简洁、明快和富有趣味,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情节和背景,都是较为单纯的。
幼儿童话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一种单纯的类型化的性格。如善良的小白兔、聪明的小花猫、憨厚的小黄狗、懒惰的小黑熊、狡滑的狐狸、凶恶的老狼,等等,性格特征单一,但鲜明突出,描述刻画也多用粗线条,这是因为幼儿感知觉能力、表象能力比较发达,容易抓住人物具体的外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