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寒假作业试题及答案

2017-12-23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高三学语文要多看新闻,多读作文。这两点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整理了高三语文寒假作业试题及答案,希望也对你有帮助。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9分)  一、(每个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高三学语文要多看新闻,多读作文。这两点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整理了高三语文寒假作业试题及答案,希望也对你有帮助。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9分)

  一、(每个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领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州、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觊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1.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2.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3.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朝时代的铜矿遗址。

  二、(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计22分)

  余靖传二

  朱 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 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 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 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 遣:派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自诣韶州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