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者更换──通俗化
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异形,指书写形式不同的字,在这里,它具体地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单音节同义字的不同书写形式,它以语素的身份出现在复音连词中。二是指同音近音的异形字。三是指双音节词中两个不同形体的”
老汉然虽是个封胳落里人,稍通得些个人事。(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
直到明代,是“然虽”和“虽然”并用的时期。再看一个《水浒传》中的“然虽”用例:
然虽遗言如此,哥哥权且尊临此位。(《水浒传》第六十回)
“然虽”在历史的发展中,犹如一支“插曲”,奏罢即成历史陈迹,在同义竞争中“虽然”取胜。
B.双音节连词中的两个语素,由于特殊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致使词序发生变化,形成一对历时性的逆序词,其义不变。如:
“是以~以是”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诗经·魏风·葛屦》)〔由于她的心地狭窄,因此编了这首歌来进行讽刺。〕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介词,带宾语“是”,“是”是代词,当“这、此”讲,古汉语中的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提前,即“是以”即“此因”。汉代以后,宾语提前的句式大大减少,出现了“以是”。此外,《史记》中还有“以此、用是、用此”;《汉书》中有“因是”,语序皆为“介宾”。依此语序,唐时出现了“因此”(见于王度《古镜记》),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用连词之一。
C.一组双音节同素逆序连词,由于习惯造成的,这是个次要方面的原因。如:
“况其~其况”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周易·系辞上》)(君子居住在房子里面,说出话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都来响应,何况近的呢!]
其况能任大国之赐!(《左传·昭公七年》)(何况能胜任大国的赐与呢!]
由“况其”发展成“况乎、况夫、况于”沿用到中古、近代。而“况其”的逆序词“其况”,发展成“岂况、又况、何况”,“其”作“何”讲,而因“其”演化为“何、岂”,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意思,成为人们的习用语序。“何况”保存于现代汉语中而成为常用的连词。
词中的语素互为逆序,形成同义并存(常常是一段时间内),同时也进行同义竞争,这也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竞争”现象,通过历史的淘汰,其中通俗化的连词被保留下来。
上面讨论了双音节连词换字的演化情况,其方式大体上是同义互换、近音对换、变序交换,演化的目的是使词儿通俗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