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者更换──通俗化
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异形,指书写形式不同的字,在这里,它具体地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单音节同义字的不同书写形式,它以语素的身份出现在复音连词中。二是指同音近音的异形字。三是指双音节词中两个不同形体的”
异形者更换──通俗化
异形,指书写形式不同的字,在这里,它具体地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单音节同义字的不同书写形式,它以语素的身份出现在复音连词中。二是指同音近音的异形字。三是指双音节词中两个不同形体的字,形成一组同素逆序词。这里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发展与演化。
其一,单音节同义异形字,在连词中,自行更换。通假字,兼类字,书面语色彩较重的字被换下来,使之适合于那个时代的人乃至今人的运用。
下面以“不但”类的同义连词为例,来讨论同义字(语素)的更换。先看——
上 古 A组 B组 C组
《尚书》 不惟
《诗经》 匪
《左传》 不唯 非唯
《墨子》 非特
非独
非直
《孟子》 非惟
非徒
《韩非子》 不徒
不独
《战国策》 非但
中 古 A组 B组 C组
汉张衡《西京赋》 匪唯
汉蔡邕《郭有道碑文》 匪惟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不但
晋葛洪《抱朴子》 匪独
南朝陈何处士《通士人篇》 非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匪直
近 代 A组 B组 C组
唐欧阳詹《德胜颂》 匪徒
宋杨万里《过下梅》 不特
宋祁雍《论诗吟》 不止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匪特
元元明善《武昌路学记》 匪但
明陈汝之《金莲记》 非仅
明刘兑《娇红记》 不只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不单
清李渔《闲情偶寄》 匪止
清严复《原强》 不仅
上列图表中,A组B组C组头一个语素“不、非、匪”为同义语素。“不”,早已发展成为一个副词,古今使用广泛,作为语素组词,也很活跃。用“不”明显比“匪、非”要通俗。三组的词儿后一个语素为:“惟、唯、独、特、徒、直、止、但、仅、只、单”它们也是同义近义甚至同音近音的语素。都有“只,只有、仅仅”的意思。通过同义语素的更换,最后是最活跃的“但、仅”以及“只、单”替代了其他语素,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连词。语素的更换体现了词语发展的通俗化原则。这也是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决定的。
其二,同音近音异形字的更换,如:
A.乃-来:(a)一来……二乃……(b)一来……二来……
吴军师一来与你相识,二乃知你两个武艺本事,特使戴宗来宅上相请。(《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昨日府学开送一名廪生陈最良,年可六旬,从来饱学,一来可以教授小女,二来可以陪伴老夫。(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出)
B.边-面-壁:(a)一壁……一壁……(b)一面……一壁……(c)一边……一面……(d)一边……一边……(e)一面……一面……
一壁教有国家削减的刑罚省,一壁教关市处征收的税敛薄。(元·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二折)
郑屠家自备棺木盛殓,寄在寺院,一面迭成文案,一壁差人杖限缉捕凶身。(《水浒传》第三回)
那妇人先叫一个后生来面前筛酒,一面做饭,一边炒肉。(《水浒传》第十七回)
你看我老爷一边写字,一边就睡着了。(明·无心子《全雀记》第二十二出)
却因人舟未便,一面收拾起身,一面寻觅便人。(《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上面两组例子,经过同音近音或兼同义字替代,约定俗成,定形于A(b)、B(d) (e)这三种,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形式。它们的定型,仍靠一个“俗”,不“俗”则不“成”。
其三,双音节异形字形成一组语素相对“错位”的同义词,呈同素逆序关系,发展的结果定型于较通俗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大体有三种情况。
A.双音连词中的两个语素(字)为同义语素,互相变换,成为一组逆序词,其义不变。如:
“虽:然推出虽然~然虽”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诗经·大雅·荡》)〔虽然没有德高望重的老臣,但仍然保存有典章制度。〕
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史记·陆贾列传》)
从用例可知“虽、然”是同义词,它们作为语素构成“虽然”出现于唐代,沿习至今。如:
罗汉虽然是小圣,力敌天魔万万重。(《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
虽然不致乎打他,也须早晚训诲。(《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那汉道:“虽然如此,必有个人荐兄长来入伙。”(《水浒传》第十一回)
“然虽”始见于宋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