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

2015-05-31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仓央嘉措
【那一世】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等候你的到来。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烟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



同时,他也为当时的政局表示无限忧虑,桑结嘉措和拉藏汗之间正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撕咬。政治上的角逐,使噶厦政府的官员们一次次踩着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前程。仓央嘉措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无奈和愤慨,在此之间他也写了很多诗词,隐隐的发泄着心中的郁闷。“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随着时局的动荡,无奈的仓央嘉措开始走进拉萨的市井酒肆,以熏然沉醉作为对桑结嘉措无声的谴责。

然而,他却明白该来的始终会来,在此期间他留下了一首诗歌,做为寻访他来生转世灵童的印记:“洁白的仙鹤啊,我想借你的翅膀,用用就还。我想去的地方并不遥远,那美丽的理塘,去看看就回还。”最后的日子来到了,1705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现,双方终于发动了胶着已久的战争,桑结嘉措兵败后被处死,做为六世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也是在劫难逃。事发后,拉藏汗向康熙皇帝禀报了桑结嘉措密谋造反,并且奏称仓央嘉措不守戒律清规,请求予以废立。康熙皇帝马上准奏,并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

1706年5月17日,仓央嘉措在蒙古兵的押送下离开了拉萨。藏区的百姓十分震惊,群情激昂。在他们的心目中,仓央嘉措是永远的活佛,是观世音菩萨的转世,是雪域唯一的怙主。无边的信徒从大街小巷涌来,哀求着、痛哭着,试图挽留住心目中的精神领袖。拉藏汗看到这种状况很害怕,只有下令加快行进的速度。但是走到哲蚌寺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哲蚌寺是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这里的僧伽们冲入蒙古兵营,把达赖喇嘛抢了回来。双方对峙着,僧人们誓死不交出教宗,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拉藏汗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攻击哲蚌寺,仓央嘉措考虑到僧众们的安全,不顾喇嘛们沉痛的哀求,自己走出寺外,消弭了一场流血的战争。

另一方面,北京的康熙皇帝陷入了两难之中,若处置仓央嘉措,又怕引起西藏民众的哗变。若不处置仓央嘉措,这件事情又无法收场。在大军行至青海湖的时候,拉藏汗收到了一封来自康熙皇帝的密函,信中说:“你把仓央嘉措送进紫禁城,我又该怎样去供奉他呢?”这时拉藏汗慌了,也明白了大清的皇帝不想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他陷入沉思中,杀了达赖必将在藏区掀起一股轩然大波。不杀,这场由自己主导的闹剧该 如何结束呢?无奈之下,他暗示看守的护卫,该何去何从任凭仓央嘉措自己决断,对外则宣称,六世达赖喇嘛病逝。

再往后的结局,有的说仓央嘉措在青海湖沉湖自尽。有的说他到了五台山弘法,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圆寂。还有的说他流浪在藏区的每一个角落,为劳苦众生排忧解难。关于他的去向,出现了各种版本,但是每一种版本,都对这位命运多舛的佛爷给予了无边的同情,因为这位佛爷是那么的平易近人,仿佛就是我们身边一位最熟悉的人,在你抬起头的时候就会看到他的微笑。不得不说,仓央嘉措已经成为一份永不磨灭的精神信仰。他,是那么慈悲。他,是那么的才华横溢。直到今日,无数人都在传唱他曾经写过的诗歌:“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勘破、放下、自在。”在这世间穷其一生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利他就是利己”又有几人能真正的参透。今天的布达拉宫,供奉着历代达赖喇嘛的灵骨塔,唯独缺少了仓央嘉措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深沉的遗憾。好想去布达拉宫,哪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佛舍,我不知道哪一间才是属于你的。每天夜晚我遥望着群星灿烂的夜空,如同遥望你满月般的容颜。仓央嘉措,我离你这样近,近的仿佛可以触摸你的灵魂。离你又是这样的远,隔着三百年历史的烟尘。但是,在我心里,你始终都是一朵佛前清香的白莲花,你纯净的灵魂将会受到历代人们不断的传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