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走向未来
回顾历史,走向未来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一片热土上,有过多少故事至今仍然让人为之热血沸腾。纵然是千古一帝,历朝历代对他们也是褒贬不一,但
以前我曾经为武帝斩杀窦婴、主夫偃甚至钩弋夫人而耿耿于怀,慢慢的才了解到武帝的一生都是为了社稷,为了子孙预作谋划。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的心胸谁能理解?他的无奈谁会懂?他的不得已和谁去说?他的顾忌谁能明白?欲成大善者,必不会拘于小恶。欲成大仁者,必不拘泥于俗。
武帝晚年,因为连年用兵,国家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令大汉王朝雪上加霜,社会局势愈加恶化。刘彻及时调整了政治策略,痛下罪己诏,制止了汉王朝的滑坡,为随后的汉室中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秦皇汉武历来相提并论,但是在力挽狂澜上,汉武帝却显得更加高明一些。
【四、唐太宗】
唐太宗一生任用贤能,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视民如子开创了一代盛世“贞观之治”,是数千年来称颂不已的好皇帝,至今影响犹自不衰,美国的唐人街就是因他而来。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十八岁的李世民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可为,就拥护父亲起兵。即位后,感觉到不能以武力治理天下,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治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这显然是很识时务的想法!
李世民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其实,哪一代明君身后不是白骨累累,也许李建成并非像历史描述那样平庸,也许他很有才华,也许他并不是碌碌无为。但是无可否认,他比起李世民逊色太多。那是一场宫廷政变,更是鱼死网破之局。如果当时李世民不去争,也许死的就是自己,那样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建立了赫赫战功,从历史上观察,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唐太宗即位后,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用人才,他不计前嫌,重用曾经的政敌魏征,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正是有了众多像魏征这样的人才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象,开创了“贞观之治”并且奠定了“开元盛世”。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和政绩吗?也许,“玄武门事变”并无损李世民一代明君形象。
李世民曾经说:“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示了他对民意的敬畏,并能极好的约束自己及臣下,一部《贞观政要》重心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如何进谏纳谏。这正是唐太宗的高明之处,这也是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
魏征做为太宗麾下第一谏臣经常在金殿上犯言直谏,太宗皇帝当时虽然极为恼怒,过后总能体会到魏征的公而忘私和刚正不阿。魏征在太宗年间被提拔为一代宰相,也正因为如此,太宗成为第一位被中国人真心尊崇敬仰的一代封建帝王。他本身的美德和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呈现了贞观之治永恒的历史财富,为后来帝王效仿,为后人所称颂。
【五、宋太祖】
宋太祖,名叫赵匡胤。曾经当过后周殿前检点,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拥立为帝,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十七年,五十岁病逝,后人曾怀,疑被其弟赵匡义所害,葬于永昌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国家的分裂动荡。赵匡胤先后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成为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的一代雄主。为了集权于中央政府,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就是杯酒释兵权,把地方的行政权收归中央,也杜绝了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
另外,他还很注意农业生产,同时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赵匡胤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就因为他重文轻武,导致了北宋日后积贫积弱的局面。还有,他把大量的土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导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宋太祖用人不问资历,他自己随时留意着内外百官,看到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就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有空缺时,他就会翻阅本子,挑选适当的人去担任,这样也间接的促使臣下们不断地提高了自己。
古人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宋朝开国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太祖皇帝建国初期正确的治国理念密不可分,其中大部分原因归功于他高超的用人之道,在发掘人才上,太祖显现出了求贤若渴,人才之上的宽广眼界与胸襟。他用人一向磊落坦荡,不徇私情,不计前嫌。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奸佞谄媚之辈,尽管他们积极靠拢,赵匡胤却冷淡处理。在进贤拒佞公心为上处,使得赵匡胤迅速站稳脚跟,赢得了朝臣的支持,也为北宋初期的政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纵观历史,凡是有所作为的皇帝除了知人善任,慧眼识人外,更重要的是虚心纳谏,具有容人之量,在这一点上赵匡胤也不例外。这位太祖皇帝对臣下的包容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正是在这样的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宋代文臣的政治地位也达到了顶点,成就了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
也许,一个人对历史提供了什么,对社会发展变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就是我们衡定历史人物的标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一个时代的开辟者,或多或少都建立了对后世有所影响的伟业,他们的名字与我们民族历史紧密相关,他们的功过也总能引起后人无穷的回味和沉思。
【六、民族的耻辱】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经过满清的苟延残喘后,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速了大清朝的灭亡。当孙中山荣登民国大总统时,国家也有了久违的一抹曙光。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就开始军阀割据混战,各路军阀你才唱罢我登场,致使大好河山,无数民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日寇开始了侵华的脚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在这时无数民众空前团结,不做亡国奴的声音在华夏大地上回荡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的烙印让无数热血青年奋起抗击,无数中国人前赴后继,这是何等的悲凉,又是何等的骄傲。
日寇的侵华战争,导致了无数冤魂在哭泣,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日军在攻陷南京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屠杀,无数老弱妇孺倒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所谓天皇的子民,和谐的使者在中国的土地上以杀人为荣,相互竞赛以杀人的多寡而取乐。这样的耻辱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在战争到来之时,我们每个国人都要奋起反抗,如果消极避战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死亡与杀戮。
那一刻,人命朝不保夕。那一时,生命是如此不堪。日寇驻东北的731部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细菌部队,无数的中国战俘,无数的无辜平民被送进去,做各种实验,甚至活体解刨。那时候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见到明天的太阳,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没有人会顾及生命,更无须动员,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日本人打出中国去!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全线投降。中国人又可以扬眉吐气了!无数先烈换来了中国彻底解放,中国人又可以站起来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自强就要接受挨打的命运。时至今日,只要是炎黄子孙都会铭记曾经的屈辱,从而激励我们为了民族为了生存,一定要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