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民俗村寨

2015-08-18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美丽的民俗村寨
上次去东部华侨城游玩时,在缆车上无意发现民俗村宁静又神秘的一角。于是对民俗村锦绣中华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深入民俗村看个够。——题记 一周的国庆黄金周加班时间终于熬过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过



  一会儿,屋后走出两个彝族小伙,黑色无领马褂,红色布纽斜扣着,宽大的黑色红边裤子,特别短特别宽。一人拿出一副对联贴在门框两边,然后蹲下身子将右食指竖起,放在嘴巴“嘘——”的一声,门就开了。

  只见身披红袍的新郎,头戴红色绣绒帽,眉开眼笑,微侧着头,牵着戴上红盖头的阿诗玛轻轻走下台阶,后面跟着伴娘桂梅。大家都惊呆了:新郎是怎样从隔壁的房子钻入楼顶的?新郎又是怎样在短短的时间里找到新娘的?新郎又是怎样用辣椒讨得美人的欢心的?新郎又是怎样从现代人到彝族小伙再变成红袍加身的新郎的?后面紧紧出来的小伙子小姑娘一拥而上,又是左瞧瞧有盼盼,又是一边推着新郎怂恿去掀开新娘的盖头。新郎试探着去掀盖头,不料被新娘玉手一挥,打了回去。然后新郎转头跟观众请求帮助,其中有一个女孩就说要跳舞,跳左脚舞方可过关。然后新娘就点头暗示正确,并主动拉着新郎的手跳起了左脚舞,一条一抬腿,左脚摆两下。一会儿,主持人就表示所有喜欢跳舞、喜欢学跳舞的朋友都可以跟她们一起手拉手跳这支左脚舞。这时,新娘摘下盖头,挥动手中的红带跳起来,其余的小伙子小姑娘就拿出所谓的乐器:铝盆、锅盖、锄头、鸟qiāng、簸箕、米筛、洗衣板、铁桶一些原始的农具开始演奏起来,声音听起来是那么的悦耳,这完全就是一支动听乡村劳动交响曲。纯粹的美妙,赛过一切。跳舞的游客是越来越多,纷纷跑出来手拉手围个圈,共同跳完支自创自编自导的彝族舞蹈。再一次将大家引入欢乐的歌舞世界,游客的欢笑与阿诗玛的良好祝愿都沉浸于歌舞海洋里,我们几乎忘了自我。这么一些平凡普通的农具,也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从遥远的路南唱到这里,从古至今,难道仅仅只有智慧么?

  正是善良淳朴的彝族人民幽默风趣地演绎滑稽小品《寻找阿诗玛》,才让我们体会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彝族女子阿诗玛也就成了美的化身,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不知是美丽的阿诗玛还是美妙的舞蹈留下了我,参观彝族民居土木结构的房子,大厅正中央就是一张万卷神台,神台上摆放的是拜神祈福用的杆杆酒,旁边就是一烟袋,或许就是这烟袋,才让今日玉溪香烟闻名天下。上方的墙上挂一幅虎头油漆画。彝族人家漆绘的艺术可是远近闻名,看门前屋后的彝族神鼓就知道,就是路边的小神庙,也是油漆的五颜六色,可是里面供奉的牛头,我却无法读懂。

  路上偶尔路过一个两个身穿黑色服饰的女子,背着个竹篓,也是常事。她们就是高山峡谷中的独龙族儿女,光是她们脸上的纹身就知道她们的生活一定多姿多彩。可不,去上学,去上街也要滑索道,小小的背篓里装的仅仅是粮食与牲口?倘若用心观察,会发现他们对于峡谷地带的交通工具选择非常的精通,似乎比世界上所有的能工巧匠还专业。你看那条横跨怒江的独龙藤索桥,全桥90多米,全部由纯天然植物藤、竹枝、木块编制而成,完全没有金属、混凝土的成分,想想不是仅仅靠勇气与毅力、团结来完成,更重要的智慧。

  正是这高山上的独龙族人民,美丽了石林山顶的瀑布,远望飞瀑从天而降,犹如岩石上的神龙吐水,洒下山谷,静听水声咆哮,似战鼓、似响雷。风轻轻一扬,山泉水的甘甜就悠悠飘来,紧接着头发也打湿了。李白诗里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在此地,是最合适不过了。

  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游客在飞瀑之巅索道上“嗖——”一声滑下去,伴着惊涛骇浪凌空而下,飞跃晚清碧波,到达风情河岸边的山顶,许多女子穿过飞瀑口那一刻的尖叫犹如天堂的感召,深深吸引了我。不禁留恋那种驾奴自然,飞越天堑的惊险刺激之中。

  沿着石径环绕而上,半饷才爬到剑峰峰顶,这个景点就是整个景区里最高的景点,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可能是高处不胜寒吧。不知是深受头顶老天玉帝的眷顾,还是“一览众山小”距离产生了美,俯视各族山寨、风情河、翠湖景点美图尽收眼中。陶醉其中的我一直坐在怪石嶙峋的石林山上远眺,羡慕极了。羡慕他们可以尽情领略独龙族人民的专利滑索桥两岸的风光。细看周围都是石峰,有的如张开的手指参差不齐,有的似宝剑直插云天,有的像tū鹰冷峻傲然,形态各异,危峰秃立。身在群峰之中,如入仙境,超凡脱俗。却忘了如何描述眼前的美景,足于体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俗话说的好“山洞有龙出,山顶仙人居”,美丽的景点石林下面就是一个石洞,一扇石门两边开,里面紫色、黄色的灯光微微亮着。一脚踏下,里面的沉闷声就由远而近传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就是这些神秘,游客就是最多,看着一束一支的石乳,奇形怪状,像树枝,像竹笋,像动物,像珊瑚,像冰雕,在各色灯光下简直活灵活现,千姿百态,浑然天成。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欣赏这些石乳石笋,因为石洞深处有龙,我要寻找游龙真面目,便加快了脚步。

  走了不知多久,小路突然拐个弯,外面一线刺眼的阳光,映照在出口的石门上,门口的石板上留有一首诗: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此处无龙,龙在天上。“真是奇怪,这首诗为什么不写在入口?”我问自己。

  “观龙非本意,花草也有情”我安慰自己。因为,这里的风景独好。高大的常绿乔木与浓密的灌木丛紧排两行,高山矮石相依相偎如恋人,古屋凉亭错落有致,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植被葱茏,可谓是:小河流水轻舟慢,隔岸人家喜洋洋。

  脚下一条宽敞的大路通向远处的村寨,布依寨。布依族民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板房,石地板、石柱子、石墙、石屋顶建造的房子,冬暖夏凉,节约木材,环保低碳,不怕火灾,坚固耐用。在贵州南部的布依寨,是一条经久不衰的靓丽风景线。

  走进布依寨,前面一个门楼后面一个院子,四周都房间,看到满地不规则的石块,突然有一种脱鞋赤脚步行的想法,想亲身体验一次漫步石板房的脚掌冰凉感觉。大门上方挂着两个妖怪一般的木雕面具,屋里的布置也是简陋,一个头裹蓝布,身穿黑衣,脚脚草鞋的阿姨,静静坐在墙角用放大镜研究黄历,聚精会神,对我们的到来都没有察觉。客厅里一张醒目的神台,供奉的观音菩萨。两旁的木雕千人头像,面目狰狞。案桌上一盏油灯,佛具不多,卜卦用品两三件,可见布依族人民非常信鬼神,崇拜教会与祖先。里屋一黑漆木床,一辆纺车,一个火塘与烘干架,一个石磨台,几个泥坛土罐。其中一间特别别致的房子,就是手工编制坊,门口两个篾条编织的斗笠上写着“竹编”。进入敞开的门,里面的桌上摆满琳琅满目的竹条工艺品与古董,杯子,扇子,毛笔,乐器,首饰,动物十二生肖,画卷等等不计其数。墙上挂着的是斗笠,草帽,草鞋,背篓,竹筐等,标价不一。旁边一个中年女子在津津有味绘画竹片上的图案,对于来客提出的讨价还价,表示可以商量。细看这些工艺品,格外精致,每一件都是爱不释手,放在手心便是块宝,甚至草鞋也是珍品一样。绘画雕刻的图案色彩鲜艳,俱手工制作,饱含智慧善良心灵手巧,有较高的民间艺术收藏价值。正在琢磨眼前的这双草鞋,跟我的脚一样大小,39M,不禁想起当年红军过草地翻雪山的草鞋,是否就是这个摸样,不过是一个实用,一个参观实用罢了。想着想着,隔壁的屋子传来了欢快的鼓声,听说是瑶族村寨的歌舞汇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