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脊梁,坚定的信念
不屈的脊梁,坚定的信念
10249字作文: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 不屈的脊梁,坚定的信念 ——两代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 作者:亓丛丛 指导老师:董传静 通讯地址:济南市
24岁。 《王太永》 苦涩而又甜蜜的夜校生活 外曾祖父去世时,外祖父才四岁。“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已经记不清,听母亲和村里人说,他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乐善好施,在乡里乡亲颇有人缘。小时候在私塾里读过几年书,当时在十里八乡算是比较有学问和见识的人……”说到这里,外祖父那黝黑且爬满皱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及建立新中国后,外祖父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土地入社后,外祖父白天到生产队干活儿挣工分,收工后,帮助外曾祖母砍柴担水、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在他的心中一刻也没有忘却上学读书,增长见识的想法。但是,因为家里穷,拿不出给先生的教书钱。每天他在田野里、道路边看着别人的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心里总是羡慕得了不得,为了不给母亲增加负担,让她伤心,少年的他不知偷偷地掉了多少眼泪。成立人民公社后,村里有了夜校,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外祖父兴奋了好几天,因为上学读书是他多年来的梦想就要实现了,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呢?于是,他第一个去报名。对党充满了无比的热爱和感激。他深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像他这样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孩子,怎么能够上学读书呢?!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段宝贵的时间,发奋读书。尽管白天干了一天活儿的他身心非常疲惫,但是每天晚上能够学到几个从不认识的字他就会兴奋不已,快乐之情无以言表。当时他就想,自己的父亲之所以被乡亲们爱戴,除了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很多人从他的身上受益匪浅。外祖父说:“那时我就想,终于可以有个学习的机会,能像父亲那样,做一个‘文化人儿’了”。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校,帮助老师整理课桌板凳、擦黑板。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经常帮助那些是自己父辈、兄长、嫂子姐姐的“同学”解答难题。有时候由于白天太劳累了,坐在教室里的他总感觉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那个滋味太难受了。但是为了学好功课,他常常站到教室的最后面,用手不住地掐自己的大腿来提神。虽然这段学习过程非常短暂(一共办了一个冬天)且艰苦,他学到的东西也非常有限,但他觉得那是他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努力工作·光荣入团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外祖父通过换工组,从“互助组”进入了“高级社”。社长知道他有点文化就让他担任“高级社”里的“记账员”。白天,外祖父和社员们一样工作,晚上,当别人都酣然入梦的时候,他还要在煤油灯下把一天的出勤、收入支出等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外祖父跟我提及这段往事时,还自嘲道:“我也是鸭子硬上架,很多不会的字我都用别字或符号代替,那个账本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社长虽然不太满意,但他也实在找不出比我强的人来”。看着外祖父闪着泪光、历经沧桑的眼睛,我似乎明白了这一句话所蕴含的牵扯到在“文化”二字面前,有关两代人经历的奥秘…… 1958年“大跃进”时期,外祖父被派到泰安火车站运输公司,说是运输公司,其实就是几十辆地排儿车、几辆拖拉机和仅有的一辆老掉牙的苏联进口的“嘎斯”车组成的运输工队。外祖父干活实在又听话,两个月后被选为了组长,领导着十几个人。清晨,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他们已经装好车出发了;烈日炎炎的中午,当人们在阴凉下乘凉午睡时,他们还在公路上挥汗如雨奔跑着;暮色四合、万家灯火的时候,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宿舍…… 长长的地排儿车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蜿蜒前行,外祖父总是走在最前面、货装得也是最多的人。拉地排儿车真的很累,他们不亚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我都能想象出外祖父肩上套着背带,佝偻着腰,咬紧牙关奋力地拉着装有钢材、盐、煤炭的地排儿车向前一步一“扣头”地迈着步子,麦色的肩膀硬是被粗麻绳勒出几道血红的印子,臂膀上的肌肉向外突出着,似乎要撑爆了皮肤的情景。身为组长的外祖父,处处以榜样的形象展现给大家。当有的同志身体不适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把别人的货搬到自己的车上。当时国家困难,口粮紧张,一有生病的人,他总会把自己的饭票换成好吃一点的饭菜给他们。谁家里摊了事,他总会慷慨解囊。虽然他的家境很贫穷。外祖父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能使他舍己为人、忘我工作的动力是——忘不了共产党,忘不了毛主席。也就在那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表现的最为强烈。“虽然辛苦,但比起父亲当年在日本人铁蹄下‘劳役’时所做的事情,我做的这些算什么!况且,全中国人民都在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贡献自己的力量,自己所做的仅是微不足道。身体累,但是心情很愉快!”外祖父深吸了一口气,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一年后,村里派外祖父到“黄前水库”工地带工。由于他吃苦耐劳,工作积极负责,常常一两个月不回家吃住在工地上,工作突出,被先后委任为“民工连长”、“指导员”,后又被村里调回,任生产第三小队队长。外祖父告诉我这些时,还微微一笑,话语中带着谦逊。这一年,外祖父20岁,加入中国共青团;在生产队队长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 11年。这其中,有几次参军和招工的机会,他都让给了别人,有人说他傻,他却“嘿嘿”地笑道:“我真的舍不得咱们队上的大伙们,眼下,大伙日子还不富裕,我想带领大家加劲生产,让大家都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 成为党员的难眠之夜 1966年深秋,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高高地挂满枝头,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火炬般的高粱穗点燃了原野的热情,枯叶纷纷飘落下来亲吻、拥抱养育它的大地,不时有南归的大雁掠过长空……傍晚收工的外祖父踏进家门后,一边放下手中的农具,一边招呼外祖母说:“孩儿他娘,给我炒两个下酒菜,我要好好喝一盅”,外祖母一脸的疑惑,不解地问:“家里要来客吗?”外祖父回答道:“你甭问那么多,一会儿,我要告诉你个好消息!”晚饭后,外祖父就把公社赵书记想介绍他加入共产党的事情告诉了外祖母。原来啊,作为生产队队长和团支部书记的外祖父听到乡里又要发展一批新的党员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他第一时间去公社找了赵书记,当赵书记问他入党动机是什么时,他紧握双拳,大声地回答:“是共产党领导我们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共产党员个个大公无私,一心为民,是群众心中的榜样,所以,我对共产党充满了无比的热爱。我想成为这个光荣集体的一员。我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愿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为党干事,为群众谋利益!!!”赵书记拍拍他的肩膀,又紧握他的双手,说,他很乐意做外祖父的入党介绍人。让他今晚写好申请,明早交上去。这是外祖父多年埋藏在心底的夙愿,您说,他能不激动吗?因为,他终于踏上了和外曾祖父一样的道路!外曾祖父未了的事业,将要由他去继续完成。这样,他可以告慰自己的父亲了。 “几天后的晚上,我捧着党员证跪在院子里,那晚的月亮似乎格外的圆,格外的亮……”外祖父说着就沉默了,许久,又说,“那一天,我等的太久;那一夜,我彻夜未眠……”外祖父对于党的热爱和仰慕,从他的深情当中我似乎能感受到它弥漫、浮动在空气里,又是那样的触手可及。党,对于国家和中国人民来说,是最伟大、最正确的领导团体;对于外祖父来说,还多一份对长眠于地下多年的父亲的缅怀……外祖母插言道:“第二天早上醒来,你外公的枕巾被泪儿湿的呱呱的(形容被泪水浸湿的样子)。” 苦乐交集的功绩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