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当孩子比老师“聪明”的时候(教师手记之184)

2006-04-06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分类:应用文 共有条评论

[德育案例]当孩子比老师“聪明”的时候(教师手记之184)
5586字作文:题记:两个钥匙引发了一个令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案例真实再现]   [缘起]时间回到2005年11月17日,那天下午第二节课以后,正当我要拉抽屉拿东西时,我突然发现,我右边的抽屉

  [教育反思]     丁·莫尔斯说:“成见就是人们脑子里的先前就已经存在的对人、对事物、或是对于某种思想表示赞同或反对的看法。这种原有的看法,成为人们思想上的一种牵制力,由于它的存在,使人除一种单纯的观点外,不能看到或注意到其它事物。”我们对孩子的成见,总用固有的思维框框去套,被大多数的表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一些问题。     这又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在我遇到这件事的时候,又让我想起了在支教时碰到的那个孩子,谎话讲得比真话还可信(见我的《真实的谎言》这则案例),但没想到这次的谎言却更像是一场表演,我弄不清我是充当了戏里的演员,还是充当了理智的观众。     她做的整件事,可以说都是在非常沉着的情绪下进行的,心理应付能力相当好,她说服了自己,甚至连自己都认为真是无辜的了,她的心理适应了自己制造的假相。她还充当了自己导演的这场戏的演员,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的话,很难相信这样的孩子会有这样沉稳的性格,如此遇事不慌,如此冷静有序,让我更多地怀疑自己错了。社会影响让她感受了太多相关的情形,她已经具有了相当水平的反侦察、反教育能力,如果不是当时案例情况已经相当明确的话,她是绝不肯承认和服输的。这两个钥匙会永远也找不到,而她失去的更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由此而越滑越远。     她的动机何在?我想还是与她所处环境的影响、所具年龄的特点有关,她不去思考自己为何缺失、如何争取,只是单纯地想让别人也得不到,自己可以破罐子破摔,同样也要把别人拉下马。这是一个心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她的自私狭獈和胆大妄为并且不以为耻、无所顾忌的心理,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她能够不动声色、沉着冷静地做出这样的事,着实令人吃惊,这种心理的成熟也早已超出了平常的孩子。人性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积极进步的要求被她扭曲成了以破坏来成就自己。     在学习上,她也发生着类似的故事,让我惊叹不已。比方说,要交摘录作业或周记作业时,她敢于将她以前写好改过了的作业再拿出来,并用单面胶粘掉红笔打勾的地方或评语,然后撕下来再当作业贴上去上交。她还会想出很多逃避作业的方法。     [教育转变]     我相信,她的动机应该并不是恶意的,虽然结果的危害可能很大。麦金托什说过“观点上的对与错不能说明品德上的善与恶”,她所想的都是源于孩子的天真,她是用她自己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并加于行为上。我觉得她应该是完全可以进行教育的。于是我进行了一段时期的鼓励和帮助。     我对她的学习进行了很多的关注,包括一些常规的检查,一些言行的要求和监督。实际上,她的成绩实在差得可以,与其他同学比起来更是差得远,主要是基础差、习惯差,一上课总是开小差,总会拿一些小玩艺来玩,老师发现了眨吧眨吧眼睛,不说话,也不动。人很聪明,但总爱管别人的事,张家长李家短的她总要打听,但自己的事情却从来不能管好,动作慢得很,一样作业总在漫长的磨蹭中拖到完成不了。这样,在每天的每一节语文课上,我都要花时间去提醒她做好该做的事,或用眼神告诉她不该做什么。     我知道她的这些不良的习惯并非一日形成的,因而改变的过程也是较长时间的。除了让她在学习上开始站立起来之外,还让她有了较好的朋友群,以前她也总在抱怨没有人要同她玩,缺少好朋友,总是说别人如何不和她好,但她自己却从来不找毛病,而是很任性而又很随意的生活态度。我告诉她,如何让别人喜欢跟你玩,如何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我慢慢培养她用较快的速度做事,热情而高效地帮助别人。     一段时间下来,她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作业能基本完成了,字也端正了,她的桌子也从开始时脏乱得不可收拾,到后来变得较为整齐干净了。我又抓住了她的每一个进步进行表扬,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有了信心,对同学有了热心,朋友也多起来了,我也经常成为了她的知心朋友。     但她经不起表扬,一表扬她就觉得无所事事了,觉得自己一下子高大了许多,沾沾自喜起来,作业马上又变得懒散了,而且觉得老师重视她,有点飘飘然。于是,我又盯着她的作业不放,每次没完成或没做的,我一定要让她补完,做得差的一定要重做,有问题也要她自己先思考再指导。严格的要求让她的懒散的习惯有了改观,她的思想也变得很积极了,还经常帮我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她的语文成绩位居中等,考出了优秀,虽然基础的东西还要很欠缺,但至少这样的表现是令人鼓舞的,从不及格到优秀毕竟是很大的跨越。她的朋友也多起来了,也渐渐受到了更多同学的好感和好评。     [现实意义]     每个班或多或少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学生,只是很多教师不愿深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只要是不出事情即可,而且还认为这是他们对社会的一种适应罢了。但我不这样认为,很多事情,如果我们不弄清楚的话,很可能是害了他们一生。     有一个好学生,成绩很好,人缘很好,各方面也都积极的,在父母眼中更是一个非常淳朴老实、听话爱学习的孩子,他们不敢相信这样的孩子会偷报警器,因为这个孩子一直没有承认这件事,就像他以往的其它事一样,父母都坚信“我们的孩子很听话的,他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所以他在开始时是一直获得了各方面的信任和好感。但就在这件事上,当事实证明:保安丢失的报警器在第二天被他按响,他又迫于检查偷偷地将它放到桌子上的时候,当保安无奈地在父母的坦护下说“你们这样想的话,那就算了”的时候,当我以质疑的口气要父母们警觉的时候,他似乎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后,在家里父母反复询问下他终于承认了错误并去当面道了歉。这学期初的这件事也让他以前的几件“怪事”有了着落。     这样的事例,现在更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一系列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当孩子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之后,在他们内心形成了一种相当强烈的防护体,这种防护体足以掩盖掉所有缺点或错误,甚至用一种冠冕堂皇的表现来展示;另一方面,他们的举动和思想又很幼稚,像偷警报器的同学可能是因为好奇和好玩放入口袋中,而后来为了面子又羞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下去,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只能越滑越深。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因此,端正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可行与不可行的重要性,让他们控制自己不正确的思想的蔓延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当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孩子:你对孩子了解吗?你是不是还把他们当作小时候的你来看待呢?其实,有些时候他们的心理早已超过了大人们的想法,已经比老师更“聪明”了,难怪乎越来越多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难教呢。而这种“聪明”正亟待着教育者去防止和转化,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智慧去发现和教导。     用更多的情和爱去关注孩子,去帮助孩子,不要让这样的事情从我们的眼前溜走,而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       (时2006-4-5)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